——我读《木兰诗》
小时候,父亲让我看的第一首诗是《木兰诗》。父亲一字一句的让我反复念,逐字逐句的领会。久而久之,我就被诗中那优美隽永的文字和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所吸引。从那时起,木兰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我的心中,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
长大后,方知木兰及木兰从军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至今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唐朝白居易赞木兰“怪隆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题木兰庙曰:“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千载后,木兰的魂魄仍然活着,活在许多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市井商贾中间,活在许多影视剧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女性的骄傲,她的光辉形象矗立在我国历史的丰碑之中。
据传花木兰是西汉初人,木兰原姓魏,名木栾。其父魏应,住在今陕西省延安市西南万花山的花原村。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甚广的木兰动人故事,均出自于《木兰诗》所述,一个少女的传奇就伴随着这首诗走向世界各地,而她的精髓也蕴含在这样一首诗中:“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在我国古代有名的叙事诗中,除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算是最长的一篇,但它在词调上更加清新自然,健康而明快,其诗韵更富有乐观向上的精神,它比起其它的叙事诗,更要脍炙人口,舒展欢畅。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笔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诗的开局即从“当户织”点明了木兰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女子,在外患忧忧的动乱岁月,“军贴"颁下,本应父亲应征,但念及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思来想去,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
出发前,准备工作是十分紧张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仅仅四句话,把一个忙忙碌碌的火热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行装刚刚备齐,即刻就要出征,“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呜啾啾。"两排八句,精僻地写出了征途的艰辛和对父母深切的思念。“旦辞”和“暮宿”在此二次吟咏,更加重了漫漫征途艰难险阻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把读者一下带到了悠远的边关要塞、古道沙场,很有一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感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塞北的冬夜,寒风凛凛,传来刁斗声,冷月清清,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生活的艰苦,战斗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在百战死的付出后,战争结束了。替父从军的木兰胜利归宋朝见天子,天子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封为尚书郎,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木兰本不稀罕爵赏,也不企慕荣禄,唯一的愿望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至此,一位纯朴善良的木兰跃然纸上。
木兰回家,全家老小和乡亲们兴奋异常,有的“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来迎接木兰;有的“当户理红妆”,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有的“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把木兰凯旋归来的迎接场面在这里又推向一个高潮,从诗的意境上又展示了木兰与父母和乡亲们的情深意切,再一次烘托了木兰令世人颂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木兰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这也正是《木兰诗》的生命所在,在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读其诗令人回味,为千秋不灭的魂而振奋。
让我们更好地去做
每天,你觉得很累吗?是不是不停地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
今天,你能坐下来,稍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吗?
你发现了吗,很多很多的人正和你一样挤在历史的拐弯的地方?你感觉到了吗,你的周围每天都在变得让自己感到陌生?
我们毫无选择地处在了这样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同样,这也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一个创业的时代!你听到了吗,每一个强者都在心底发出同样的颤音:“追求成功与卓越”
我们,该怎样做得更好?
“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一切。“两千年前,古希腊智者德谟克里特的这句话,你还记得吗?
人类是智慧的生灵,智慧是人类的骄傲。
从远古的钻木取火到20世纪的原子能核电站,从4000年前的治水到今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我国的“神舟”飞船,人类每一个进步的脚印,无一不闪耀着智慧的光彩。凭借智慧,人类走出荒蛮时代,在纯粹的自然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凭借智慧,人类不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
智慧带给人以尊严,带给人以力量,带给人以财富,更带给人以不断成功和随之而来
的心灵的激颤。智慧,因其不断显示出来的令人惊叹的创造魅力,而成为人类赞颂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在到处充斥着宗教神学的迷信与愚昧之时,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这一大胆赞叹,悄悄拉开了遮蔽智慧的帷幕。“知识就是力量”。在培根这一声高呼之中。智慧以主角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当代社会,智慧主角已经以其使人叹服和超卓演出牢牢控制了历史的舞台。
温斯顿·丘吉尔曾预言:“未来的帝国乃是智力的帝国”。今天,当我们环顾世界,这一预言已经应验。从中东战场的争战。到繁华都市中商家的角逐,从富民强国之路,到个人事业的成功,哪一步能缺得了智慧来“唱戏”!
为什么有的人身无分文却能白手起家。而有的人腰缠万贯最后却无处安身?为什么有的人能在澎湃的竞争大潮中得心应手。而有的人却不时感到恐惧与不安?……无论国与国的较量,还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关键都在于科技与人才。然而。其核心正是智慧的强弱多寡。
坐下来安静地想一想。除了一种进取的精神,我们还需要什么?每天,我们该怎样给自己的“智慧库”充电?
现在,站起来,让我们更好地去做!
缺角的花盆(小小说)
“小霞,我哥哥还特别喜欢养花……”一路上,小丽向我介绍她哥哥的情况,我心里仿佛一池春水荡起了涟漪。
“到了,就在五楼。”小丽领着我走上楼,我的心怦怦直跳,一位姑娘初次经历这事,不由地两颊像火一样烫。
进门。招呼。我们相互沉默。我悄悄地看了他几眼,长得真帅!绝对压倒班组里众姐妹的男友。我暗暗点点头,想到妈妈的嘱咐:看看仔细。妈妈是老质检员,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不挺好的……嗳哟,才见面就评头品足,我感到脸上一阵躁热。
“来,看看花,‘花为媒’,嘻嘻。”小丽打破僵局,我们来到阳台上。
花真多,一排排一盆盆,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他神采飞扬地一一指点着说道:“我业余时间就爱养花,这是海棠,这是米兰,这是……”
啊!茉莉花。在第二排架子上,我看到了那缺了一个角的咖啡色的花盆。那是爸爸退休前,工会组织去苏杭游玩,爸爸特意在宜兴买的八角菱形花盆。一次浇水我不小心碰掉了一个角,爸爸几天没理我,谁知几个月前,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一只卑鄙的手伸向我家二楼阳台……我不敢相信,眼前长得如此漂亮潇洒的他……他陶醉在花香中,仍津津有味地说着:“你看那盆茉莉,一簇能开八朵花,那是我到一位朋友家端来的。”
“朋友家?”我茫然地闭上眼,心里像翻江倒海,花盆遗失的第二天,爸爸看着撒落地上的泥土,气得双手发抖,水壶也摔了,不停地骂着:“要花何必偷!”嗳,花是美的,养花人呢?我慢慢睁开眼,默默地看着那小巧秀气洁白无瑕的花朵,心儿逐渐地冰冷下来。
小霞,你好像有什么话……”小丽看见我离开阳台拉开大门要离去,追上来拦住我问道。我轻轻地说了声:“质量不合格。”“什么?”小丽睁大双眼,我干脆挑明了说道:“那个缺角的花盆是我爸爸的。”
我走了,门后传来小丽指责声:“小霞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姑娘,哥哥你真混,当时我就问过你,朋友怎么送一个缺角的花盆,你……你脑袋瓜里真缺个‘角’……”
小乖(小小说)
小乖乃某局长家一只哈巴狗也。聊记小乖,只为小乖之乖与其它狗不同。
小乖独具善变性。对局长千金乖,对局长夫人亦乖,常用两只大耳朵摩挲媳们,常逗得她们哈哈大笑。她们笑后便扔给小乖几句夸奖。对局长大人则既乖且怕,局长偶尔一声无意识的咳嗽,也令小乖惊跳,惶惶逃之。
局长的客人特多。每有坐着小车光临者,小乖必定扭动肥胖的身躯,跟在前去为来者开车门的局长之后,以示自己和局长一样的热情,并竭力让对方知道自己也乃局长家中之一员。客人走时,小乖也一定会和局长一起躬送于门外。
对那些私下造访者,小乖则不乖了。人一进门,小乖便会毫无顾忌地扑上去撕扯来者手中大包,弄得来者只好一边笑着,一边向局长夸小乖乖。来者坐时,小乖朝他直瞪眼;来者走时,小乖还忘不了朝他狂叫几声,直让来者心有余悸。小乖好不得意。
然而,小乖也有难堪之时。不久前,局长家来了几位头顶大盖帽者者,在屋里东翻西找东西,还有一位专门作记录。望着额头直冒冷汗、六神无主、全无昔日成风的主人,小乖不知如何献乖才好……
“干姜”轶事(小小说)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单位有姜,虽老非辣,却干。他干瘦、干练、干直。谓之干姜。干瘦者,身材也。虽时下有新说,有钱不买老来瘦。但,他天生不会长胖,也只好随之任之了。好在他身无大恙,无碍工作,至于胖瘦,并无人多究。干练者,工作也。凭着他数十年之工作经验,加之近于袁隆平那样的敬业精神,单位里无人不为之翘指称道。干直者,品性也。在当今社会,像姜这种身居供应处长多年而两袖清风不谋私利者,实难能可贵。故,姜在生活中多有轶事相传,简录如下。
儿子找不起对象姜干瘦。其妻姜嫂也人不过百斤,虽50有半,仍没有发福之迹象。儿子姜壮却一反父母遗传之基因,身高一米又九,其份量是父母体重之和仍绰绰有余。按理说,这身高正是当今女士求婚之热点。但,姜壮虽年近30,婚姻却久久不透。其原因,姜嫂注解道:谁跟俺这穷光蛋!
姜嫂仍是清洁工姜嫂随姜从部队转业时,由于附近没有对口单位,这位昔日的优秀教师便做了家属区里的一名清洁工人。为了干好工作,姜嫂起早贪黑,从无怨言。岂知.读小学的小女儿姜静为此事却大动肝火。
姜静:“妈!你再不调工作,我明天就不读书了!”
姜嫂:“为什么?”
“同学们在学校都叫我小扫帚。”
姜嫂心里一沉,好一阵儿才缓过气来。说:“乖闺女。好好上学,妈到明年一准调。”
第二年,女儿又问此事,姜嫂说:“哎哟,是妈忘了合同期了。妈还有一年的合同,岂能半途而废……”
一转眼,姜静中学毕业了。姜嫂仍是清洁工。一日,姜静对妈说:“妈,我快和你一样了。”
姜嫂不解:“什么一样了?”
“我快长成大扫帚了!”
“干姜”仍是两头沉前些年,人们习惯将家居农村的单身职工叫“一头沉”。‘可姜妻室儿女全在城市,却为何叫“两头沉”呢?秦始皇的边墙,这话(画),可就长了。
姜的妻子随军那年,家中撇有老父。当时是集体经济,军属又有照顾,加之政策不允许,老父不能随军,这家也就只好暂时一分为二了。后来,转业到了地方,姜原打算将老父接到城里一起生活,由于住房的原因,又未能如愿。
接着,有几次分房,姜又将机会让给了别人。
再后来,姜终于分到了新房,可老父说他在乡下住惯了,死活不肯进城。姜说,不进城可以,责任田别种了,我养活你。可爹呢,非种不可。姜没办法,只好依。可姜知道,爹那把年纪哪还能种地?他是掉不开那片情,那片土地之情。他要用这片情将自己的后代(至少是儿子这代)牢牢的牵住、牵住……
就为这,姜成了“两头沉”。节假日,他除忙城里这个家之外,还得到乡下帮老父亲侍候土地。
大雁塔与唐代诗人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这是唐诗人岑参称道大雁塔雄姿的诗句。大雁塔作为西安的标志且为西安人所引以为豪,它不仅仅以历史文化遗存而享誉海内外,历代诗人的登临则赋于它更深的文化内涵。
诗人自古善感,感物而伤怀,尤是登高。其典型的如《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登鹳雀楼》(王之涣)。然而登临蕴藉佛风仙气的大雁塔则是别有一番情味。塔顶的制高点似乎是诗人佛、儒思想及忧国忧民之情、个人遭遇之感的交汇场所,其情、其感在远望景物的触发下喷薄而出,化为多文化维度的千古绝句。如杜甫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可见,其儒、佛思想,个人情感都有充分的表现,更多的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大胆讽喻。体现了他为国为民的忧情愁绪。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西人长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长期的困顿失意及亲眼所见唐玄宗信任权奸,宠信宦官,穷奢极欲,肆意聚敛,政治腐败。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任人唯亲,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以至安史之乱,兵连祸结,人民颠沛流离,饱尝饥走荒山之苦。这种社会现实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该诗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而《同诸公登兹恩寺浮图》(高适)及《与高适薛据同登兹恩寺浮图》(岑参)二首。则在不同程度的佛理体验中,抒发了个人仕运不佳的不满情绪。“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顿疑身世别,乃觉形神主。”、“盛时渐阮步,末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高适),“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岑参)从诗题可以看出,是二人同登雁塔而作,似有些相互唱和之味。如果说高适在诗中抒发了因官微职卑难以得志的话;那么,岑参则从另一个极端叙述了这种思想。而以佛理体验作为暂时的精神寄托点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唐代登临大雁塔且题诗的诗人中纯粹以颂塔赞佛的作品如刘沧之《夏日登慈恩寺》“坐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许玫的《题雁塔》“暂放尘心游物外,六街钟鼓又催还。”尽管如此,谁都没有把此作为归宿,倒是张乔最后却做了个隐居之人。但他在《登慈恩寺塔》里抒发的却是淡淡的思乡之情,也许是他崇尚道教的缘故吧!(诗有“清凉碧落中”句)综上所述唐诗人所题登临大雁塔诗集中地体现了有唐一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皈依佛理”的精神风貌,也真实地反映了大雁塔作为佛教胜地在唐代倍受重视的史实及当时的兴盛场面。清代洪亮吉《慈恩寺上雁塔》即是对那段历史的艺术总结:
忆从初地坛名场,阅劫来游竞渺茫。
韦曲花深愁暮雨,终南山古易斜阳。
高张岑杜诗篇冷,天宝开元岁月荒。
莫笑众贤名易朽,塔前杯水已沧桑。
此诗在意境上虽显得有些凄凉,但它已足以能够反映出唐代著名诗人与大雁塔不解的情缘及他们所赋予宝塔的深刻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厚重着这一历史文化胜迹的文化价值及艺术审美价值。
西部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