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讯(记者 雷浩然)“你家养了几头猪?种了什么蔬菜?”龙泉驿区龙泉街道统计办主任李玉带着普查员张道蓉走进顶佛寺村时,已是下午2时30分。沿着村间小路走上10多分钟,就是农户林贞云的家。一进门,李玉就笑呵呵地聊开了,而农业普查的问题就藏在这些“拉家常”的话语中。 参加过第一次、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他,对于如何与农户打交道,保证信息录入的准确性,自有一套心得。随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全面展开,这位今年已52岁的老农普人,再次带着自己编写的农普讲义走上讲台,走进了田间地头。谈及农业普查工作的一个难点,他表示,最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出去打工了,家里没人,只得电话通知其回来;有的农户家里只有老人在,无法回答农业普查的相关问题,必须等到年轻人在家;“有时候去一户农户家,普查员需要去4-5次,才能完成农业普查。” 今年已经52岁的李玉现在对学习都还是充满了热情,多达267页的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综合资料,他看了4遍。而3次农业普查下来,他编写的一部农业普查培训讲义多达数万字。10年后,下一个全国农业普查即将到来,“希望我那会儿还没退休,因为我还想继续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