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第一节是灯节,又叫元宵节。 灯节依然食品丰盛,香烛缭绕,鞭炮声声。人们穿着盛装,满面喜悦相互寒喧。如果有大年间没来及拜访的宾朋再去拜年,也不为失礼。因为灯节不仅还有年昧,又增添了灯节特有的韵味,那气氛绝不亚于大年初一。 早年间街上的灯实在是多。有荷花灯、鲤鱼灯、三羊开泰灯、八仙过海灯,还有刘海戏金蟾灯、嫦娥奔月灯,龙灯、狮灯……一队接一队,一灯又一灯,真是目不暇接啊!今天想来仍心悦不已。人们在灯里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俗是一种文化,它经久不衰、根深蒂固,既使经过十年“文革”那样的浩劫,人们也没丢弃这种风俗。 当然文化也是在发展的。解放初期,庆祝活动中出现了红五星灯、绿八角灯、镰刀斧头灯,还有写着“共产党万岁”的宫灯,和平鸽灯等等,这些是人们对党表示情感的一种方式。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又出现了北方的冰灯,南方的花灯。近年来在深圳还看到了一种音乐激光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霓红灯也理直气壮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了。那灯的设计由一方到多方,由静止到流动,由真与善到情与美。直至开掘人的内心世界。 灯文化总有产生它的经济基础。荷花灯是小农自然经济的产物,红五星灯是以钢花为特征的大工业的产物。激光灯、霓红灯是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产物。 灯,象征光明,照亮前程。我们从远古烤肉的篝火中走来,我们将从今天绚烂多彩的节日灯火中走向更加美丽的未来! 元宵佳节话灯联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灯联。 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有一年元宵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 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传说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谈得颇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铳。"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乐,遂赐他为状元。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陪他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随同的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元宵节张灯,是把夜间娱乐看作欢度春节的继续。民间也有副元宵灯联: 灯光月光灯月俱光元宵夜;军乐民乐军民同乐万户春。 + C6 I% V+ A+ K: ?; |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