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自助服务,难点问题快速申报,处理进度实时查询,处理结果在线评价。10月10日,成都“B2G”企业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 这意味着,即使不“面对面”,企业与政府之间也有了一条全天候的沟通渠道,且分层办理、限时答复、考核督办。企业根据办理情况决定是否给予“好评”。成都44万工商登记企业和76万个体工商户,手握“评价权”。 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具有“底盘”和“塔基”作用,吸纳就业、贡献税收、服务城市、孕育产业革新力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小企业铺天盖地,才能不断有大企业顶天立地。 成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注重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加快成长的优良土壤,出台利好实体经济的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31%,其中新增科技型企业9168家。受益于政策润泽,成都中小微企业一方面质效提升、蓄势待发,另一方面“活水”不断,创新创业呈现燎原之势,两者无不显现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集起的区域向心力和产业变革力。 □张战国 1实施供给侧改革 拿出真金白银为企业“解渴” 成都翰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军向成都银行提交“壮大贷”申请材料,不到1个月,250万元贷款顺利到账。犹如雪中送炭,困扰何建军的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这一幕,发生在去年12月。当年3月,成都市经信委与成都银行签署《“壮大贷”框架协议》,担保方式更灵活、融资成本更低的融资产品,迅速在全市铺开。 所谓“壮大贷”,蕴含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之意,由成都银行与成都市、区(市)县两级政府的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及担保公司共同推出。 “壮大贷”拓宽抵押范围,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工业园区早期土地质押等被纳入质押物之列。企业反馈称,手续简单、利率及担保费率较低,大大缓解了“融资难”,降低了负担。 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心,是如何放下的?自2015年9月启动以来,有20个区(市)县参与建立了风险资金池,14家担保机构入围“壮大贷”试点工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了市、各试点区(市)县政府和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1:1:1比例匹配的“壮大贷”风险资金池,重点支持进入成都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名单的企业,单户贷款企业授信最高额度为3000万元。以资金池为基础制定了市、区(市)县、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按最终损失额15%、15%、60%、10%的比例分担制度。 目前,成都20个区(市)县已参与建立风险资金池,规模达8.49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壮大贷”已放款186户,269笔,共计17.51亿元。 促进融资、降低成本,恰是成都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要义所在。成都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深入开展专项融资行动、积极协调企业资金问题等措施,多渠道多方位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其中还有一项创新举措,设立“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企业“过桥贷”成本过高、“银行承兑汇票”居多、“出口退税”相对滞后,这些因素往往导致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应急周转金就是要解燃眉之急。 2015年7月,成都市四联塑胶工程管道有限公司首个“尝鲜”。从提出申请,到500万元周转金到账,用时一周。企业负责人不禁点赞:“筹措资金应急是件头痛的事,政府帮了大忙。” 据统计,周转金目前覆盖成都21个区(市)县、3家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成都银行)以及成都市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金控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25家担保机构参与。 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接受应急周转金申报48户20230万元,实际已发放(45笔)18730万元,累计收回(29笔)12030万元,余额(16笔)6700万元,无逾期、欠息发生。 2促进企业向“小巨人”成长 鼓励注入创新基因 今年9月,成都市经信委对拟奖励的41个中小企业重大创新产品进行了公示,又一批企业将依据产品研发投入拿到20万元—50万元不等的财政奖励。 新一代智能化网络指纹密码锁、VR交互式数字化天象厅、Swaylink物联网平台……这些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能够影响和带动本行业发展,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设立这一专项资金,根本上是为了鼓励企业走创新之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速转型升级步伐。由此以创新浪潮中的中小企业活跃之力,夯实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创新之基。 成都大力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2011-2015年间,共有2704户(次)企业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累计涉及金额177.86亿元。2015年,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企业户数和金额分别比2014年增长40.03%、13.19%。 这透露出一个信号,以研发确立优势,以科技驾驭未来,正成为成都中小企业成长路上的共同追求。这也与成都创新创业活动品牌“菁蓉汇”传递的精神不谋而合。 成都已连续多年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以2016年为例,重点培育中小企业1126户,其中小巨人356户、成长型512户、拟上规企业258户。 从财政扶持资金的流向看,成都落实市财政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173万元支持139户中小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对2015年新上规工业企业286户实施奖励,支持55户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补助生产经营场地租金405万元。 四川新生命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去年被纳入“小巨人”培育行列。不久前,该公司“成体干细胞开发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成为西部首个国家级干细胞创新平台。 市场是等不来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5月,成都市经信委公布了国内外29个展会名单,成都企业参展可申请展位费补助。46家参加2016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企业,率先享受政策。 成都电子信息企业军民融合供需对接会、名优墙材及生态透水砖推广应用对接会、轨道交通配套产品供需对接会、服装(服饰)行业供需对接会……成都今年为中小企业举办了大量的行业供需对接会。 从萌芽起点抓创新,从壮大之路抓市场,在政策扶持下,成都中小企业双翼齐飞,向着行业单打冠军和大企业大集团梦想乘风翱翔。 3政府+市场 共建服务企业大格局 10月15日,周六,成都市经信委会议室座无虚席,成都物联网产业联盟的会员企业前来参加“一对一”工作座谈。 开门见山反映问题,7户企业提出18条问题和建议:加大标杆性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扶持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有关优惠政策,企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否到位…… 成都市经信委12个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能够立即解决及协调的问题得以现场拍板,凡涉及其部门及区(市)县的问题,市经信委责成中小企业服务处跟踪,限时反馈办理情况。 这种利用周末时间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今年已经举行了21次。仅在上半年,座谈会即收集到116家企业288项问题。 部分企业反映的难点问题,需市级部门协同办理,成都为此召开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博世包装技术(成都)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6项问题也均得到圆满解决。 服务也是生产力。为了将类似的有效沟通机制常态化,并覆盖到全市所有大、中、小、微型企业以及创业者,成都设立了B2G企业服务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环境。 把政府支持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利用有限的政府资源撬动潜力无限的社会资源,成都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对信息、人才、资金、市场、技术等的需求。 成都在财政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获得认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予以重点扶持。其中,要求小企业创业基地入驻基地孵化的中小企业不少于35家,具有连续滚动孵化小企业的功能,孵化成效明显。 今年初,国家工信部认定“第一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都高新区孵化器、西航港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成都浩旺机电新材料产业园、成都市大科星小企业创业基地等4个小企业创业基地获此殊荣。 而在今年8月,成都还评选出2016年度成都市中小企业示范服务机构,全市共有12家机构获得一等奖,另有26家机构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齐发力,成都正加快形成润泽实体经济的服务大格局。 5 u8 _6 K* ~" q0 k(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