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调节栏目《新老娘舅》近日刷新网友三观,17岁少女遭轮奸生了3个孩子,妈妈和外婆却拒绝报警。如今上节目,只想投诉给孩子上户口!上海知名的家庭调解类节目《新老娘舅》近日的一期节目引发舆论一片哗然。用“严肃八卦”概括的话来说:“这期节目的故事实在是太可怕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女孩被妈妈和外婆带大,17岁时遭到轮奸,妈妈和外婆都没有报警;之后女孩第二次被黑车司机强暴,外婆还纵容强奸犯到家里来。” 新华网的文章更是表达了对这期节目的惊愕: “17岁的女孩被三个男人轮奸,让人震惊又气愤的事,女孩的母亲和外婆在事发后居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沉默!妈妈称没有直接证据就没有报警,认为报警无用,多么匪夷所思,多么愚蠢无知!气得老娘舅拍案而起!” 有媒体甚至直接吁求有关部门:“民怨沸腾!强烈要求柏万青节目停播!” 平心而论,尽管这期节目反映了17岁女孩遭遇多次强奸、轮奸,连生三个非婚小孩,而她的母亲以及外婆不以为意,既没有报警,也没有对女孩采取保护措施,以致于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性侵并致怀孕的情况,这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着实痛心。但是,如果这期可能反映了底层一个残缺家庭生态和伦理问题的节目就毁了观众们的“三观”,那他们的“三观”也太脆弱了。 首先,从性心理学的角度,遭遇强奸而不选择报警,并不是一个鲜见的现象。目前中国社会还缺乏对于强奸报案率的靠谱的研究数据可资援引,但比较国外的相关研究数据亦可窥豹一斑。例如,国外有研究表明,强奸是报告率最低的犯罪之一。一项针对多国的研究数据认为,高达84%的强奸受害者没有向警方报告性侵犯。其中主要原因是文化准则,因为受害者受到了侵犯却被侮辱和责备(Notice to readers: Sexual assault awareness month,2005)。即使在美国,公认对女性遭受性侵犯最为宽容的社会,根据“全国强奸、虐待、乱伦网”(RAINN)的数据显示,只有40%的强奸或其他性侵犯受害者向执法人员报告,瞒报率高达60%左右。 根据常识经验,中国社会对待遭受强奸的女性受害者,既不像印度社会那样倾向于侮辱和责备;但也远远没有美国社会那样宽容。因此合理的估计是,中国社会遭受强奸的受害者,瞒报的比例应在60%~84%之间。 强奸受害者为什么瞒报,仅凭经验常识也不难理解。一方面,报告强奸的举证对于大多数猝不及防遭遇强奸的受害人来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既要提供实质证据,如精液;还要阐述合理的犯罪事实。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强奸受害人而言,一次次地向警方,以及控辩双方的律师陈述受害经历,并且要澄清辩方律师的质疑,不啻是一次次反复地遭受“二次伤害”,对于那些想忘掉“噩梦”的受害人来说,难以承受。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无论是对于未婚的女性,还是婚姻中的女性,公开地报告遭受强奸,在自己的家庭、朋友圈以及社群中无异是自我污名化,会影响既有的以及未来的婚恋关系。其次,对于底层残缺家庭来说,与警方打交道对她们来说可能是十分困难的。普通市民印象中的警民关系可能还“温情脉脉”,但越是社会底层,警民关系也就越是紧张,底层民众畏惧警察多过于信赖警察。这是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另一方面,对于长期处于生存危机的底层家庭来说,“揾食”可能是压倒一切的刚需,而遭遇强奸报案,挽回的只不过是“尊严”,甚至抵不过一餐饱食。 在心理学里,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一方面受遗传的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到家庭社会化的影响。特别是对待性以及性事件的态度、行为和感受。由于关于性及性事件的态度、行为和感受是涉及个人隐私面的内容,在通常的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难以受到直接的影响,家庭的影响因素就更为重要。 从这一期《新老娘舅》的节目嘉宾的概况中也大抵反映了这一点。外婆对性以及性事件就稀里糊涂;母亲也非婚生育,对性及性事件也同样缺乏起码的教养和分寸;到了第三代,女孩本身就具有精神病倾向,在外婆、母亲都缺乏清晰的概念的情形下,出现一而再、再而三的性侵以及连续怀孕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后果。从社会心理学层面,一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家庭中,总会有个别家庭有着区别于绝大多数家庭的观念、行为与感受,这样个别,乃至极个别的家庭必然存在。在上海数百万的家庭中,万分之一就有几百个这样“奇葩”的极端家庭;即使百万分之一,也有着决非孤例的存在。作为一个家庭调解类的节目,本身在策划和搜索素材的过程中就必然倚重那些“非正常”的家庭。特别地,在近五年逾千期的节目策划制作中,搜集到几个、几十个极端的“奇葩”家庭,其实是十分容易碰到的事。 这些极端的“奇葩”家庭,他们的观念、行为与感受有违大多数人普遍共识的社会伦常规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态的反映。无论《新老娘舅》播不播,这样的家庭总是存在,总是以迥异于常人的模式艰难存在着。与其吁求停播,毋宁让更多的观众思索,社会应当怎样帮助这样底层的、极端的“奇葩”家庭。 在我看来,那些嚷嚷着这期节目毁了“三观”的观众,恐怕更多毁的是“何不食肉糜”的“正能量”心态。
3 o% P% U ~* b* S3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