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少年宫牵头对2万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报告指出,3~6岁幼儿手机接触率为91.8%,电脑的接触率为80.6%,低龄化倾向明显。家长没有成为孩子的数字好友,44.7%的家长没有在QQ好友上,55.8%的家长没有在微信上。(9月26日 《广州日报》) 3~14岁儿童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而“孩子不加父母微信”现象的背后,首先是父母的心态问题。70后、80后对于自己子女拥抱数字时代是有所保留的。这种观念,源于上一代父母对于自己教育的遗存。老一辈父母认为网络和电脑代表着玩物丧志,是对学习本位的冲击。这种声音和镜照,70后、80后们肯定不会陌生。当自己也面临着对下一代教育的时候,长辈的经验难免会被拿来,并以此灌输给自己的子女。这也造成了一些怪现象:家里面,年轻的父母自己在家里整天玩手机,但一看到孩子玩电脑就指责。有了这种情绪对立,“孩子不加父母微信”就成了自然。 其次,是父母和孩子的信息不对称。网络媒介加快了儿童融入社会的进程,但父母却还在后知后觉,误以为拿着手机的孩子只是在玩“连连看”“对对碰”,殊不知孩子已经有了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乃至微博粉丝。虽然是过来人,但年轻的父母总会忽略掉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后果则是陪伴孩子在数字时代成长的权利就这样被旁落掉。 网络时代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始终以年轻族群掌握着主动权。当70后、80后把自己父母远远甩出一道数字鸿沟的同时,正处在3~14岁年龄段的子女们,也会在成长阶段把自己给超越了。这并非是“龟兔赛跑”的隐喻,而是现实层面的写实。我们还在以“三观趋同、性格空间”来甄别父母时,子女却以大同小异的标准来对待我们。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现在看是被延续和继承下去了。 当我们还在考虑“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的时候,子女却连自己的微信好友都没加。父母没能成为孩子们的数字榜样和网络伴侣,这里或许有情感、技术和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要看到,儿童阶段正是对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极度匮乏的时期。儿童辨识力不高、自制力欠缺,在网络世界容易走失。这个时候,山不过来我过去,主动跨越和孩子之间的数字鸿沟,应当是年轻父母的必做功课了。(谢伟锋) 6 J1 [. H8 k4 N9 a! }9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