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20年PM2.5较2015年下降20% 10日,2015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出炉。公报显示,2013年-2015年空气质量“优”天数持续增加,分别为13天、14天、27天,2015年空气质量“优”天数较2013年多出一倍, PM2.5和PM10平均浓度值较基准年分别下降34%、28%,提前完成省政府提出到2017年的改善目标。全市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空气质量持续向好?下一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记者从市环保局获悉,我市将以到2020年国控点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0%为目标,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3月底,中心城区禁燃区内燃煤锅炉基本淘汰完毕。同时,大力推进了火电、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强化对重点涉气企业的监督管理。在扬尘控制方面,积极推行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全面实行物业化管理,中心城区推行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 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导致成都大气环境容量先天不足,我市在一手抓“减排”、一手抓“增容”的坚持下,中心城区新增多个市政公园和郊野公园,三环路、外环线两侧分别建成50米和500米绿化生态带。同时,建设环城生态带,确定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城郊集体土地为生态环境用地。规划到2017年,建成六个湖泊、八片水生作物区,将湖泊河道水系面积比例由7%提升到21%,届时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1000吨、二氧化碳17.5万吨,吸附粉尘51.0万吨,目前已建成白鹭湾湿地和锦城湖公园。 “下一步,我们将瞄准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0%。同时以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物总量减排为关键,严格控制资源环保准入约束、环境影响评价、燃煤消费总量控制,重点治理工业污染、燃煤污染、面源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看,下一步,我市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建立以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两高”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高污染行业调整、生产工艺和设备退出。 同时,实施工业污染协同防治,鼓励符合规划布局和产业政策并在总量控制范围内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电力、水泥、钢铁等重点行业除尘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强化运营车辆入城管理,2016年基本淘汰全市黄标车,推广清洁能源汽车。 相关新闻 环境信息大数据中心 6月底前完成建设 昨日,市环保局召开全市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2015年我市已基本建成了全市的信息化基础设施,2016年将重点转向应用和决策的信息化建设,6月底前完成大数据中心和统一发布平台建设。 本报记者 李凌翌 实习记者 缪梦羽 6 ^- C7 }3 w" c: p+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