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了解到,“圈水工程”虽然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但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这种只顾部分不顾整体的做法不符合我国国情。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石秋池及多名生态文明专家谈到,人具有亲水性,在条件具备的地区适当营造水面符合百姓期待,但应把生态环境作为大尺度,在水资源调度和使用中考虑全河、全局的利益,建议行政手段之外,发挥经济杠杆的限制和约束作用。 黄河水利委员会诸多水利专家表示,大量开发景观用水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尤其是建成节水型社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这样利用水资源,我们家底没那么多,这种水资源利用的奢侈之风,不符合国情。 专家说,水利工程利泽千秋,应该充分论证水景工程长久性和持续性。在资源禀赋不足的地区,建造水城水景应当慎重。必须制约干部的政绩冲动,设立专家咨询队伍,并真正实施领导集体决策制度,才能减少这些不正常现象。 一些专家呼吁,国家应加快出台细化的河流取水、蓄水管理法规。“凡是用水一定要经过审批,造景用水要占用各地配水指标,并通过水价调节约束。”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局副局长裴勇认为,利用非常规水源或结合灌溉、供水等功能一水多用造水景是可以的,但一些地方以极低的成本轻易拦水调水,缺乏对水资源短缺现状的清醒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印发后,如果明确水资源的自然产权属性,做好定价工作,提高造景的用水成本,水城之风或许会有所收敛。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表示,缺水城市圈水造景的背后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干部考核体系和政绩观在推动,应该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内生到当前发展中,建立生态奖惩制度和科学的干部考核机制。
7 s, M2 n0 M1 M0 v0 s$ V4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