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E0 q7 j0 E/ d2月17日,求职者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寻找工作。 春节后,成都的用工情况如何? 正月初六,钟女士就阔别家乡的亲朋好友,到成都上班了。 去年冬天,她家就在装修房子。春节小长假后,她想找个工人把阴角线早早贴上去,好进入装修的下一个流程。 遗憾的是,大多数劳动力还在乡下未返城,她没能找到工人。 可以预见的是,在正月十五之前,城市很多领域的“用工荒”矛盾依旧突出。 春节后,成都的用工情况究竟如何?猴年的劳务市场状况是否有些新变化?2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走访 网络求职成蓝领时尚 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找工作成为一种时尚。这股时尚之风,已经由白领吹向了蓝领。 2月17日,阳光普照,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里,3000名求职者聚集在此,寻找机会。 记者观察到,在这个四川最大的劳务市场里,求职者年龄介于30岁至50多岁之间,年轻人的面孔并不多见。市场里专设了一个网络求职指导室,配置有工作人员为求职者提供服务。公告牌则用图表的形式教求职者下载和使用四川公共招聘网的APP。站在公告牌旁,准备应聘洗车工的朱捷打开手机,下载了一个APP,准备把自己的个人信息放上去。 “网上机会多,骗子也更多” 生于1977年的王继国通过网络找过工作。不过,“网上机会是多,但骗子也更多。”他的吐槽引来了一批80后90后的附和。 1989年出生的雷宇曾在一些招聘网站找过工作,“网上信息量大,找工作方便,但水分也大。”他说,有的单位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很诱人,月薪4000元至6000元,冲着高薪,他去了这家单位面试,发现对方只能给2000多元。“水分太大,我在这里找工作,可以直接跟老板谈好价格,说一不二。” 1995年出生的张建平与父母一起出现在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不过,同是从事餐饮行业的他,并不打算与父母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不想这么大了还被管,我向往的是自由。” 这群新生代的劳动力,求职的方式也有别于父辈,他们找工作的渠道更宽广。“我敢主动去餐馆问对方是否需要招人,也可以通过同龄人的QQ或微信获取招聘信息,也可以通过他们介绍。”张建平说,找工作并不难,有时上个网、逛个街就捡了一个工作。 数据 1个求职者挑1.5个工作 春节后,求职是否容易?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否减少? 对此,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副主任肖志强透露,自正月初四开市以来,每天进场求职人数都在增长。而从市场需求来看,这几天的数据与去年同期持平,暂时没有感受到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 肖志强介绍,开市第一天就有500人次前来求职,此后,每天以400人次的速度递增,正月初十当天,有3000人次前来求职。求职者配对岗位比例约1:1.5,这意味着每个求职者能在1.5个岗位中进行挑选,一些求职者还在观望。 “在锦江区人才市场登记的企业很多都能给求职者提供食宿。”肖志强说,不少用人单位能够提供夫妻房,特别欢迎夫妻双双来求职。为了吸引求职者,一些企业还给员工提供全自动洗衣机。 ![]()
这10个工种收入最高 今年,劳务市场的行情如何?根据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酬,记者梳理出收入最高的前十个工种。 总体而言,具有技术含量的技术工薪酬水平最高。(记者 席秦岭 张路延 摄影 刘陈平)
% n! L0 X$ i# {& s8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