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希望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新的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工作特点的职称评聘和岗位管理体系。政策出台后,在教育界内外引发很大的反响。 % J4 s, O/ a$ @6 Z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希望通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一个新的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工作特点的职称评聘和岗位管理体系。政策出台后,在教育界内外引发很大的反响。 “职称,职称,教师的命根”,这句流传在教育界的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职称评聘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程度。我国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待遇,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尊严。因此,每年到评职称的时候,有资格参与职称评审的许多教师就会陷入到程度不同的焦虑当中,作总结、摆资历、发论文、跑关系,等等。职称评审中的城乡差别、校际差别、学科差别以及重学历、重论文、重关系等不良倾向,直接影响到了一个学校或地区教师的工作状态乃至教师队伍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更加体现中小学教师工作特点的职称评价新体系,有必要而且很重要。 此次新出台的《关于深化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改革和完善新一轮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方面确实有许多的亮点,令人欣喜。如统一原来分段设定的中小学职称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职称序列,这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原来小学教师入职转正后只能定为小教二级,小教一级相当于中教二级,小教高级才相当于中教一级,这对小学教师来说并不公平。又如新的制度强调在职称评审中要重视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可以真正引导广大教师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再如新的制度还强调中小学职称评审要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对解决这些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新的制度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有质量的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此次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设计的地方,这些地方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改革的实际和长远效果。比如,改革方案提出要做到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相结合,要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都是对的。但是,这么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方都搞评聘分开,许多老师职称上去了,但是岗位没有,待遇没有。新方案提出要评聘结合,岗位、待遇兑现,那么原来的岗位还好办,教师们最关心的待遇补不补?补的话,从哪一年补?补多少?再比如,新方案提出要突出用人单位在职称评聘方面的自主权,突出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淡化学历、论文和关系,建立监督机制,这些从理念上和原则上说都很好。但是,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来说,该如何细化这些评聘条件和要求?在师德评价方面,如何克服标准过低、过软和过于笼统的问题;在实绩评价方面,如何将核心标准从学生成绩排名扩展到学生的和谐、多样和健康发展上来;在实践经历方面,又该如何衡量不同申请人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新方案提出的各个评价维度上,可量化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很难量化,必须诉诸于自我报告、同事和家长评价等方式,而其中又难免会出现主观性偏差。如何看待、修正这种来自同行或其他利益相关人的主观性偏差,也是推进此次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必须要提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此次出台的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方案,在理念上、价值取向上和评价原则上都有一些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地方,也有利于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政策执行的细节上还需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途径加以探索、明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理解和保障中小学职称评审的科学性水平,使得评价维度和标准能够反映中小学教师职业工作的根本特性并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e5 x7 N }: J/ v8 V
0 r* ?2 A5 A1 H# G- _- F8 M$ Y5 i E+ V* W: P( C
- z4 Q6 U4 Y3 }
3 E7 ^+ C+ v. P
( _) E- z! Z+ e% Q1 d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