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3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凭一己之力“接棒”董卿?央视新主持争议中稳坐C位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稿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02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她凭什么站上央视舞台?当“接棒董卿”成为标签,质疑与掌声一同涌来。人们总爱给新人贴上“谁的接班人”这种沉重的标签,仿佛只有依附于前人的光环,才能获得入场资格。可现实是,每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都曾经历不为人知的挣扎与打磨。 这位被推上风口浪尖的主持人,并非一夜成名。她的成长轨迹藏在无数个清晨的练声里,也刻在一次次被否决的台本上。公开资料显示,她毕业于国内顶尖传媒院校,从地方台实习开始,一步步考入央视。最初只是幕后编导,三年后才真正走到镜头前。这期间,她参与过数十场大型晚会的策划,也曾在直播中因导播失误而临场救场,这些经历鲜少被提及,却构成了她临危不乱的底气。 有人说她“挤走”了董卿,这说法未免太过戏剧化。董卿的淡出是个人选择与时代更迭的共同结果,而非某个人的“上位”所致。央视舞台的交接,从来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真正的问题或许是:为什么我们总期待下一个“董卿”?为什么不能允许新一代主持人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达,去定义属于她们的时代?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形态正在悄然变化。《朗读者》的深沉厚重曾打动无数人,而如今《诗画中国》《非遗里的中国》等节目更强调视觉呈现与年轻化表达。新一代主持人需要的不只是沉稳大气,更要具备跨媒介叙事能力、与年轻观众对话的亲和力。在一次访谈中,她坦言:“我不追求复制谁,只想把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文物,用最真诚的方式讲给今天的人听。”这句话或许正是她主持风格的注脚——少了些距离感,多了些共情力。 当然,争议始终伴随。有人批评她在某些场合用词不够精准,或情感表达略显刻意。但细看这些“失误”,多出现在直播突发状况或高强度录制中。任何主持人,包括我们敬重的前辈,都曾有过类似经历。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她犯了错,而是她如何应对错误。在一次诗词节目直播中,她误读了一个典故,节目结束后立刻在社交媒体上更正并致歉。这份坦诚,某种程度上比“完美无瑕”更显珍贵。 回望央视主持人的更替史,从倪萍到周涛,从朱军到撒贝拉,每一次交接都伴随着争议与观望。人们怀念旧日的光辉,却也终将接受新的面孔。今天的观众,早已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通过弹幕、评论、社交媒体即时反馈,甚至能影响节目走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主持人,必然带有更强的互动意识与网络敏感度。她的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正是媒介生态变化的产物。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董卿是90年代电视黄金时代的象征——端庄、权威、富有文学底蕴;那么新一代主持人,是否可以是融媒体时代的代言人——亲切、灵活、善于连接?两种风格没有高下之分,只有时代语境的差异。 当“她凭什么”变成“她将去向何方”,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提问。文化类节目的未来,不仅需要深厚的学养,更需要破圈的勇气与创新的胆识。她能否带领这类节目走进更广阔的天地?时间会给出答案。而我们,与其执着于比较,不如多给新人一些试错的空间——毕竟,每一个经典的背后,都曾有过不完美的开始。
& h7 g* s+ t! y  s' H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0-23 14:24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