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消费者“烧麦”在蜜雪冰城购买的茉莉奶绿未开封即发现杯中有蟑螂,商家仅退款处理,消费者却依据《食品安全法》索赔1000元。截至8月15日,双方仍未达成一致,蜜雪冰城称正调监控排查蟑螂来源。这场争议背后,是食品安全底线与消费权益的碰撞。 一、千元索赔的法律底气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生产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要求支付价款10倍或损失3倍的赔偿金,若金额不足1000元,按1000元赔偿。这一条款并非空谈——2025年4月,广东惠州黄女士因奶茶中喝出苍蝇起诉商家,法院明确支持其索赔诉求,最终商家退还38元奶茶费并赔偿1000元。 蜜雪冰城此次事件中,蟑螂出现于未开封的奶茶内,意味着食品安全漏洞可能存在于生产、封装或储存环节。消费者主张千元赔偿,正是法律赋予的“底线权利”。 二、蟑螂从何而来?蜜雪冰城的品控之困 蜜雪冰城赣州区域负责人回应称,已调取监控排查蟑螂来源,但迟迟未公布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事件并非孤例: 长沙:消费者称从吸管中吸出蟑螂,反遭店家质疑“碰瓷”; 云南楚雄:消费者反映奶茶喝出蜘蛛,沟通时竟被店员威胁。 这些事件暴露出加盟模式的隐患。资料10指出,蜜雪冰城加盟店占比近100%,快速扩张下品控难以保障。尽管“未开封”状态需结合封装方式界定责任(如卡扣式杯盖可能在运输中进入异物),但品牌方必须率先彻查环节漏洞,而非被动等待监控结果。 三、低价不该是低质的借口 部分观点认为“蜜雪冰城价格低廉,不必苛责”,但法律与消费者均不认同此逻辑。资料2强调:“消费者买的不仅是奶茶,更是放心。”作为下沉市场“顶流”,蜜雪冰城年营收超百亿,规模效应本应支撑更严格的品控体系,而非以低价为由降低安全标准。 资料10进一步指出,总部需建立“连坐机制”——例如区域门店出问题,代理方连带担责,才能倒逼管理升级。若此次事件以“退款了事”收场,无异于纵容违规成本,削弱法律威慑力。 结语:较真维权,守护的是所有人的餐桌 消费者坚持千元索赔,绝非“讹钱”,而是以法律为盾捍卫食品安全底线。蜜雪冰城若想维持“国民奶茶”口碑,就需直面问题:公布蟑螂来源的排查结果,修补供应链漏洞,并建立加盟店追责制度。当一杯奶茶的卫生成为“赌概率”时,品牌失去的不仅是信任,更是立足市场的根基。食品安全没有议价空间,消费者的每一次较真,都在推动行业向更规范的方向迈进。
( S/ `; j' H% g. E; U9 y% `+ A( D# c5 {' H. N* f,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