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运城闻喜县薛店镇南张村因“浇地每小时180元”成为舆论焦点。村民反映,高昂的浇地成本让本已艰难的种植业雪上加霜,而隔壁村仅需30元/小时的对比更引发质疑。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地理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制约,也有旱情加剧的无奈,更折射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困境。 一、180元/小时浇地费从何而来? 根据村民和村委会的回应,南张村浇地费用高企的核心原因在于特殊的“二次提水”模式: - 地理条件限制:该村属于旱地,依赖两口深井供水。由于水井与农田蓄水池相距1公里,需先将井水抽至水池,再二次抽水至田间管道,两次提水增加了电费和维护成本。
- 成本构成复杂:每吨3元的水费包括电费(两次抽水)、设备维修费及少量利润。以每小时抽水60吨计算,总成本约180元。
- 旱情加剧用水难:今年3月以来山西小麦主产区降水极少,井水水位下降,原本4小时可抽满的水池如今需20小时,水资源短缺进一步推高成本。相比之下,隔壁村可能采用直接抽水灌溉,省去中间环节,成本自然更低。这种差异反映了农村水利设施不均衡的现状。
二、农民还能赚钱吗?现实困境与两难选择 对于依赖种植药材和小麦的村民而言,高昂的浇地成本直接威胁到生计: - 成本与收益倒挂:以小麦为例,亩产约800斤(市场价1.2元/斤),每亩收入不足千元。若浇地成本超过百元/小时,加上种子、化肥等投入,利润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
- 旱情下的无奈:村民面临“浇地可能亏本,不浇必然绝收”的两难。目前多数村民选择放弃浇地,导致作物干枯,损失惨重。
- 经济作物风险更高:药材等经济作物需水量大且价格波动大,成本压力下,农民抗风险能力更弱。" {- ~7 M8 `1 B7 o
三、政府应对与长远解决之道 面对旱情和争议,当地已采取部分应急措施: - 短期救助:闻喜县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组织多部门协调供水,目前粮食作物浇灌已免费,缓解部分压力。
- 设施升级需求:南张村的“二次提水”暴露出水利设施落后问题。政府需加大投入,优化提水路径、推广节能设备,降低中间成本。
- 节水技术推广:引入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长期降低用水成本。
- 价格透明化与补贴:公开水费成本构成,探索政府补贴与农户分担机制,避免“天价水费”挫伤生产积极性。
) L9 {( R3 X6 D6 ^
四、反思: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局如何破解?
山西浇地高价事件并非孤例,而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困境的缩影。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类似问题可能频发。破解之道需从三方面入手: - 基础设施现代化: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减少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制约。
- 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对冲旱灾等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
- 产业转型探索:在干旱地区推广耐旱作物或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 B$ q0 @7 i3 L/ x; E! l0 v
结语 180元/小时的浇地费背后,是农民在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市场风险夹缝中的挣扎。短期来看,政府的应急措施能缓解燃眉之急;但长远而言,唯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守护农民的“饭碗”与希望。 , b8 @- x, h% P0 G
) e( B9 v* L# N, I)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