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来,“文盲明星”的标签却让不少女星陷入争议。
她们在镜头前美若天仙,私下却因文化素养的缺失频频翻车,甚至被央视痛批为“绝望的文盲”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行业急功近利的生态,更引发了观众对演员职业素养的深刻反思。
孟美岐的手写祝福曾让网友哭笑不得。2024年高考季,她本想用“金榜题名”为考生打气,却把“榜”字的“方”写成了“力”。这已不是她第一次因错别字出丑——此前为品牌题字时,“纯甄”的“甄”字被她写得支离破碎,连品牌方都要求她“自罚”。
更讽刺的是,这位连基础汉字都掌握不全的偶像,竟曾在音乐综艺中担任导师,点评资深歌手周传雄。网友不禁质问:“娱乐圈的门槛究竟低到了什么地步?
”刘浩存的“语言贫瘠症”则让人尴尬到脚趾抠地。
在电影发布会上,她对着镜头突然落泪,随后发表了一段与影片主题毫无关联的感言,连搭档郭麒麟都面露茫然。 面对记者提问“如何理解演员职业”,她支吾半天后反问:“会播出去吗?
”这种“脑袋空空”的表现,与她“谋女郎”的光环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没有文化底蕴的演员,演技不过是空中楼阁。
”朱丹的“翻车史”更令人唏嘘。 2021年,她将“偌大”写成“诺大”,亲手撕碎了苦心经营的“知性主持人”形象。
而2019年主持红毯时,她接连喊错四位女星名字的“史诗级失误”,至今仍是全网玩梗的素材。网友调侃:“若多读点书,何至于连人名都记不住?
”这些事件不仅断送了她的主持生涯,更暴露了行业对基本功的漠视——毕竟,连台词都念不顺的艺人, 如何扛得起“文化传播者”的责任? 赵露思的“历史盲”操作则直接踩中了专业底线。
在年代剧《胡同》中,她饰演的角色身处解放初期,却在采访中将背景错说成“建党时期”。这两个时期相差近三十年,社会形态天差地别。
作为主演却连剧本时代都搞不清,难怪央视批评她“对职业缺乏敬畏”。更离谱的是,被问及“演员是什么”时,她竟回答:“演员什么?
嗯……是我自己啊!”这种肤浅的认知,与老戏骨陈道明“为演康熙熟读清史”的敬业态度形成云泥之别。
包文婧的“数学黑洞”堪称娱乐圈反智现象的缩影。 在综艺里,面对“23+4”的算术题,她坦言自己连10以内加减法都不会。 这种理直气壮的“无知”,折射出部分明星的畸形心态:既然靠脸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何必费心学习?
但正如冯远征所说:“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而不是粉丝量。”当资本一味追捧流量,行业便陷入了“颜值即正义”的恶性循环。
这些“文盲”事件背后,是娱乐圈速成造星模式的恶果。 练习生们初中未毕业就投入训练,经纪公司重才艺轻文化,导致新生代艺人普遍缺乏常识储备。
更可怕的是,粉丝的盲目维护让明星失去进步动力——当刘浩存把“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仍有粉丝辩解“她跳舞好就行”。这种纵容,使得行业标准不断滑坡。
但值得欣慰的是,仍有演员在逆流而上。 赵丽颖从中专学历起步, 靠夜校补课终成收视女王;张颂文为演好鱼贩角色,凌晨蹲守菜市场观察生活。
他们的经历证明:文化素养未必源于学历,但必定来自对职业的敬畏与深耕。正如央媒所言,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理应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而非“文盲”的代言人。
当我们看到68岁的林青霞出版散文集,周迅在《朗读者》中诵读经典时,便会明白:真正的巨星魅力,从来不止于皮囊。 观众早已厌倦“美丽的空心人”,唯有沉淀文化底蕴,才能让艺术生命常青。
毕竟,再精致的妆容也遮不住思想的苍白,再高的流量也经不起时间的拷问。你怎么看待明星的文化素养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 V' W5 r: _" r# C0 F$ E2 r4 a6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