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本该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却戛然而止。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在即将毕业之际,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个动静让人心里堵得慌,尤其是想到他苦读了22年书,离终点只差一步之遥,却倒在了最后一程。
3月14日凌晨,这位博士生独自离开学校,没有带手机,也没有留下任何讯息。直到第二天下昼,警方在河里找到了他的遗体。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终极确认是跳河溺亡。他的家人从外埠赶到上海,面对这样的打击,谁能承受得住?
28岁,恰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其实让人唏嘘不已。从同学和身边人的描述中,我们拼凑出了他的形象:一个质朴、刚毅、乐观的大男孩。能考上复旦大学,说明他足够优秀,也足够自律。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同学说他善良真诚,老是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内耗,也不愿意麻烦别人。可恰是这种“不麻烦别人”的性格,或许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同学透露,他最近由于写论文碰到了瓶颈,压力非常大。睡眠质量很差,早上醒得特别早。同学劝他别太拼,约他一起出去踏青散心,他也允许了。
可谁能想到,还没等到踏青的那天,他就选择了离开。写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确实是个“磨人”的过程。 过来人都知道,那种被卡住的感觉,真的会让人崩溃。可即便如此,也不该以生命为代价啊。 从6岁开始读书,到28岁博士毕业,22年的时间都泡在了学校里。我们的学制确实很长,尤其是和国外比拟。
有研究显示,人的创造力巅峰期在25岁左右,可我们的博士生毕业时已经28岁,甚至30岁。工作几年后,又面临35岁的“职场门槛”。 难怪有专家呼吁,应该适当缩短学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创造。好比福耀大学的改革,把本科到博士的学制缩短到8年,就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但话说回来,学制是非、毕业压力大,都不是抛却生命的理由。这位博士生假如能再坚持一下,或者把内心的压力倾诉给身边的人,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可惜,他选择了独自承受,终极不堪重负。 这也提醒我们,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关怀,真的不能少。许多人觉得,孩子上了大学就是成年人了,可以放手不管了。
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待了20多年,心智未必成熟。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依然是他们最重要的支撑。 28岁,名校博士,本该前途无量,却以这样的方式离开。真的太可惜了。这件事不仅让人肉痛,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培养高学历的人才,仍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和完整的人格?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阅这些问题了。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1 { ]/ f9 @! b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