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青岛路虎司机逆行插队打人”事件持续引发关注,话题连续多日都在热搜榜上。在舆论热议此事的同时,有关女司机王某的各种半真半假的信息,也在网上大肆传播。
* a: o, \$ @7 z0 s; o- j5 |! ~1 o
?: H# c# M$ q9月3日,青岛市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针对网友关注的该案件是否属于寻衅滋事行为、网传“肇事逃逸”“居家拘留”等焦点问题逐一说明。: d$ k9 Q& J) m
H6 s" ^! a: q7 y7 U
从8月28日事发到9月3日,短短几天,围绕这一热点事件就出现了一系列谣言,比如有传言称王某系当地某政府部门的副主任,随后这一传言被证伪;还有人说王某是某社区副书记,也被街道办辟谣;最受网友关注的涉事女司机“居家拘留”,也在昨天的通报中被证实是谣言。
s# h8 n$ O7 N& A+ r8 @6 l0 T; y0 s
6 w1 c* h! S# ?7 r7 k h将心比心,无论是谁,看到有人逆行违章后,一边打人一边摆出无视法律的猖狂态度,都会极其愤怒,希望打人者被依法严惩、渴望追问事件背后的真相。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恰恰会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人们的心态,编谣言、带节奏、博眼球。, d( a: v$ V c% r8 i4 Z
% @4 r% e. O" x* b面对种种不实信息,有关部门积极澄清,自然是正确且必要的做法。但正如有人说,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在事发当天就对违法司机依法处置、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而不是等到被视频在网上曝光、惹来民意汹汹之后才出手,网络舆论可能不至于沸腾至此。7 s. Z' p. P5 V8 x
, h) v2 [5 Z; h) x传播学上有一个“首发效应”,首发信息对受众形成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以后很难改变。面对热点事件,政府部门的被动回应效果远不如主动说明,这也是我们常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原因所在。+ h8 [/ z/ B5 S
4 q/ A0 ^2 U7 U4 A+ `" u对付网络谣言,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以外,最有效的“撒手锏”,就是信息公开。当然,这不仅仅是指一个简单的官方回应,而是政府部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问题“给个说法”,对公众的顾虑和疑惑一一解释。回应时不单单要考虑“我说没说”,更重要的是说过之后公众“懂没懂”“信没信”。
/ t/ k+ p) U( i! e, o2 Y
5 w5 J; |' s/ l# I+ ]希望公众能从“路虎女”事件中吸取教训,以文明、理性、守法的态度对待他人;也希望各职能部门同样能从中总结经验,面对突发事件要以最快速度、最大程度公开信息,如此才能消弭误解、打消猜忌,不给谣言发酵的土壤。
& Y* `4 a) \# p' }
% q( A6 q; o/ \2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