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别人家懂事乖巧又贴心的娃,身为老母亲可谓是没有不羡慕的。
) |& s# Y3 l; K2 Z- O9 c6 d. n+ R y# F* z
幼儿园老师发孩子们午休视频时,一位小男孩儿贴心给旁边小女孩盖被子的瞬间刚好被捕捉到。
这温馨的画面发到群里后,没想家长们反应竟如此之大。
, Q$ R5 Q' e- b, I( p
* K. T( x4 S' |/ P幼儿园午休“男女混睡”,老师拍下暖心画面,家长群却炸开锅) o8 L2 \* d2 F' g$ Z; q+ V8 N
) `$ f& Y' v2 o) p6 `# ~. f看到老师发到群里的图片,家长们对幼儿园采用的“男女混睡”的模式有了不同看法。
% t6 z$ J! o. A; |# ]( D. v0 q U+ W- l; u5 @
一:有家长认为,这样的午休模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s+ L, m0 N. p; z
4 N1 s' N$ U" K, |7 ?! D
很多家长表示,孩子3岁左右已经开始有了性别意识,不应该采用这种“男女混睡”的方式。
而且有家长觉得,小男孩儿并非是给小女孩儿盖被子,而是去掀被子。
有家长觉得,不必大惊小怪
' R# w6 v" m( V7 w- u
- A+ U2 l+ o% B5 ~' r" P0 A虽然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但他们也只是个孩子而已,不能带着大人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孩子之间的友谊。1 i* W6 d7 C; S$ @ m4 B
. y0 y3 \, n) X+ d U, D平常心对待就可以了,不要过度去解读。
确实,浩源妈妈觉得,无论家长是属于哪一种态度都可以理解。+ q. w; p; x6 V. Q- E/ T" z5 J! o
. _9 t$ u& \1 U7 O; |
毕竟,养育孩子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 O4 o2 E' W6 l1 f
4 k1 U& I8 {' _& Y' _8 u; c, B9 R家长如何正确应对?/ @. L4 M% w# d% K. X9 V+ q
$ }# l+ |+ N8 C1 H% f; W) b对于家长的各种担心,浩源妈妈特别能够理解,毕竟社会是多面且复杂的,多些防范总是没错的。
1 g: | y1 L, x: ^. ]; n z: w; P
$ D" b* J+ `; I* F9 K+ [3 U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把它当作洪水猛兽一样去看待。; w. F# |# O# t8 ?6 i' x
0 j7 v. h4 ]9 a8 Z7 X; e5 N一:家长给孩子做正确榜样, O. `& J3 K- `8 b1 k, O
5 b7 I; x' ]8 P# T
网上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幼儿园里,一小女孩儿躺在小男孩儿的腿上,小男孩儿还不忘贴心地用手托住小女孩儿的头,真是一位暖心的小绅士。
网友也纷纷表示,小男孩儿一定是生活在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里。
也有网友晒出自己孩子在午休时和小朋友说悄悄话的照片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单纯真实又快乐。
" P8 r9 p+ [" A! q( r
1 M8 T7 A' S) r6 T( n- E有家长看到五六岁的异性孩子们手牵手
,甚至都会紧张哈哈,这其实真是没必要的啦。9 ~5 a. F' e% a
) I# O% a+ _6 |9 P
但与此同时,家长也要了解,孩子们是特别擅长模仿的,所以,平时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不过度揣测。( r. b8 o1 H; S
8 A. m1 M5 }" x4 ~二:学校积极改进, V; p a: R0 Z6 o# {( `1 h! Y
$ y0 u: @7 s7 D; M# h4 P
不知道您家娃放学回家,会不会讲讲在幼儿园的“奇闻异事”嘿嘿。9 R0 i3 K3 B7 [0 U. W# H+ o* O
5 ^' A: m3 m, q1 j
除了上面说的“男女混睡”,“男女同厕”也是孩子们经常提起的话题。
“妈妈,为什么小女生都是蹲着上厕所,小男生却站着上厕所”?等等。
# ]- x! H9 c) Z0 q% f) K! ^" O8 Z
2 a* y) i; |& F+ |4 o, S孩子不仅模仿能力强,好奇心也强,尤其是对于处在“性别意识”初期的孩子们来说。, _, U* ]2 X1 t5 e `
7 L# O* N F& g! l- `所以,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真心建议可以将这些基础的硬件设施改进一下。, W3 j$ ]0 H) o2 _
5 W6 ]1 h. ^5 m) {; E
在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真切地意识但这些不同。教育从来就不是单向且简单地,需要家校配合,需要相互理解。* w; C3 ^* k1 N- k4 D
/ b# j) }% m! Z: a: h
对于孩子“性别意识”,重在平衡,既要帮孩子找到舒适和安全感,又能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差异。切记不要过度和孩子强调,这样反而容易适得其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社交。。
- i( w# f f% t- w9 w
5 p% p% R, F# X h#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