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从江女孩石贤有着多重身份,她是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是贵州省政协委员,也是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兼职导师。" g) c& o% L; @3 [. v) m' g
, w7 g" a0 P" b- g走出大山求学,又回到大山创业。既是从大山走出来的侗族儿女,也是从城市回乡发展非遗产业的青年带头人。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这名90后侗族女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绣”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1 l+ M' a& B9 t1 s9 U+ C% G
% a& I9 e+ [1 k+ M$ T+ K6 }
● 走出大山,她想传承发展家乡民族文化
, \5 r* P" C! [" O2 e9 J# i3 Q# `1 N! Q% ~- R
2013年,石贤来到南京财经大学求学。走出大山的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更加领会到家乡民族文化的独特与珍贵。" Q3 D5 R9 ~$ L, i1 U
0 v5 N. W: J2 C* Q6 D- B! e
她发现,不少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艺正快速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便下决心想为家乡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做些事。带着满腔热情,石贤在2014年暑假发起“古梦清泉”侗族文化传承志愿团。在对贵州黔东南侗族文化传承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后,她撰写学术论文,首创提出了侗族大歌“隔代传承”理念。
* H/ U: G9 ?5 ~2 @' h: R+ D
7 H. H( _9 n4 P# w; f% F! w$ I“侗族大歌基本掌握在老人手里,不少青壮年走出家乡,失去了最佳传承契机,而村中大量的留守儿童正好可以成为‘隔代传承’的对象。他们有希望成为下一代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解决‘文化断层’问题。”石贤说。, O5 @# N0 \ ~- m8 v9 x( Q4 }
; W* w: e- ], D2 t/ g5 r0 h+ _! i每年,石贤利用暑假时间组建团队深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在她的家乡开展暑期支教和民族文化传承志愿活动,牵线母校南京财经大学与从江县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探索文化教育精准帮扶,产生了良好、广泛的社会效应。+ H& e2 U/ w8 z b: W
+ z- t% I* J/ C$ R: z
● 回乡创业,她带动更多绣娘致富: p c) ] l; o) H4 S: n
& U+ @3 X9 E! c; R大学毕业后,石贤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从事民族非遗创意产品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推广工作。创业初期,为了组建生产团队,她到村里一家一户动员,希望能带动更多家庭加入手工刺绣产业。
9 l/ K5 n( W' }+ j
/ t* K+ s$ G* w. w( @, E为进一步提高非遗产品制作水平,实现高标准品控,石贤还向村里妇女免费开展非遗技能培训。“为了鼓励村里妇女来参加培训,一开始每人奖励40元,但大家来坐一坐就走了,并没有把刺绣当回事。她们觉得自己绣了一辈子花,也只能给家里添几件衣裳……”后来,石贤在上课前,先给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参展、宣传推介非遗手工产品的视频和照片,讲述绣品如何经过创新设计卖到世界各地的故事,慢慢地改变了大家的看法。9 j6 {' M& a2 D3 a: l
- } g+ k p; C( ?4 S- a
同时,石贤设立“奖学金”和人才提拔机制,让表现最好的绣娘获得额外奖励,并签约公司成为驻店手艺人,这样一来不仅能承接订单,还能获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请传承人认证等发展机会。大家热情高涨,你追我赶学习创新技能,常常过了下课时间还“赖”在教室里不走。
: L( R5 G& L5 c+ @$ ]/ m. ?+ T& B5 j
+ t" H+ |4 Y9 Z8 v5 r) f. s激励机制设计好,渡过没有产出的培训阶段,接下来绣娘们接上订单,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这样,越来越多村民慕名而来,加入这项事业中。政府部门也向公司提供了优惠政策,共同推动贵州民族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K. r' z$ N+ c/ p% F% K+ x: `& J, I
- \) Q X' K" d& @! L
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绣娘们飞针走线,专注而娴熟,一件件产品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产出上架。“她们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同时,每天拿出2到3个小时手工制作,年收入能达到万元以上。”石贤说。) p3 V+ F6 Z6 O( f& I3 \5 \
$ u' _: L; f3 `1 `2 a" p5 z● 讲好非遗故事,“绣”出乡村振兴新希望
: D; b+ o* ~( \9 ?& o4 u, s* a* x5 P3 r7 ^
刺绣做出来,卖给谁呢?为了积极向外界推介贵州非遗产品和民族文化,石贤想到借助流量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贵州,感受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风情。她还将非遗手工产品推广到电商平台、线下景区店、特产馆进行销售。/ y7 r( e1 S3 x% Q3 q4 N! a
4 g$ U6 G$ \/ `% s, b8 O) a她和团队与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助力非遗产业化发展。他们先后带领上百名从江民间艺人到南京、上海各大城市,开展民族文化推介,助力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让非遗助力小康。, r6 F. U8 ^2 N5 f
, d; L, F: e0 w/ K9 U! M& _2023年,石贤带领团队在江苏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从黔故事”贵州非遗馆,这也是首家由贵州本土非遗企业自发创建的黔货出山品牌馆。“我们希望以开放式民族文化会客厅的形式,聚焦贵州民族非遗与特产好物,深度链接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客源市场,助力黔货出山,向世界分享贵州之美!”
. d* `) w+ t, ~( a7 } f- b0 f
4 J7 h- X: K. [& Z4 P5 Y“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谨慎,始终坚持稳扎稳打。几百位绣娘因为我,对非遗产业满怀期望,我要让企业成长发展好,才能带动更多人致富。”在石贤的努力下,企业成功孵化了3名非遗传承人,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新型职业手艺人,拥有文化产业品牌2个、产品版权近200项。企业被评为“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基地”,石贤获得贵州省第二届“最美劳动者”“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荣誉。; N4 F: z4 v) ~, d
# p2 x4 y4 V# v) ]" O“讲好非遗故事、根植民族文化自信,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这名90后侗族女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绣”出乡村振兴新希望。(现代快报)9 v; B9 D3 ]6 t `& z9 U
/ Q+ k" M& \6 }' U0 a6 C. b+ ?本网编辑: 金石2 ], x% J O$ [+ J* _% R' n&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