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网客户端 近日,位于洋县龙亭镇的“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热闹非凡。工人们忙着给牛蛙喂食,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拍照,观赏稻蛙、荷蛙共生的风景。5 Z$ e8 b* }+ A8 U
洋县“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是汉中市近几年大力推广的稻渔综合种养典型。该项目由陕西中起文化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践行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互利共生的理念,实现稳粮和增收双赢。
4 I" s( |9 q/ a 据了解,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占地200余亩的稻(荷)蛙共生示范基地和15亩垂钓区,年产值3500万元,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h2 z% Q! t- b8 r8 V8 ]
“稻(荷)蛙共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除了产出水稻和莲藕,牛蛙亩均年产值可超过10万元,是实打实的‘金子’产业。”该公司负责人徐靖介绍。7 ]# v, Z8 ^# n; H% U
从今年2月开始,该公司对基地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进行提升改造,提升文旅消费体验。“我带着业务骨干做市场调研,了解周边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又找了专业公司对基地进行规划设计。经过3个多月设计、施工和改造,整个基地景观面貌一新。”徐靖说。4 d/ L% |4 j: j, f' R
* n1 T$ ] k/ k! X) L+ O 记者看到,基地新建了水上观景平台和美食广场,满足了游客的观景和就餐需求。垂钓园旁边新建了6个凉亭和4条长廊,提升了提升了垂钓体验。基地核心地带还建起两座两层小木屋,里面集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展示、研学培训等功能于一体,让基地服务和接待水平更上一层楼。# h+ \4 N$ _; |$ [7 I* P; _
以前基地出产的牛蛙主要销往重庆、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如今为了增加基地的文旅消费业态,该公司专门在基地打造了一个“鹮乡稻蛙·美食专列”。“鹮乡稻蛙·美食专列”的火车车厢从河北运回,该公司对车厢内外进行装修,并更新了食谱—牛蛙火锅,更好满足游客的餐饮消费需求。+ J9 E. t; t$ [: W( R& K0 p2 L) m2 C
从水稻、莲藕到牛蛙,再到水田之上的风景,“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实现一田多用。基地对周边农户和村镇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1 f' i6 l8 ~, n4 N9 K# W/ f
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村民周小娥说:“我们家给基地流转了1亩地,年流转费1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挣100元。这真是个让百姓致富的好产业。”和周小娥一样,去年共有10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收20余万元,40户农户就近在基地务工收入80余万元。
2 c, D8 L1 ^# W( O0 h/ P7 R$ x5 u 下一步,该公司将坚持“稳粮富民、绿色循环”的思路,深化项目示范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共建万亩“鹮乡稻蛙”共生基地,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增收。- L, R8 U0 @- ^$ Y/ X8 a5 @
“我们还将启动2000亩‘鹮乡稻蛙’项目土地流转,建设田园会客厅、游客接待中心,增加亲子体验、民宿集群等业态,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徐靖说。2 e! C, v8 |( q3 _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鹮乡稻蛙’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是洋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范,走出了产业共融、发展共享、群众共富的新路子。
. |; R( v3 e0 R/ T! J } 下一步,龙亭镇将继续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挖掘文化资源,围绕旅游主线,将蔡伦纸文化、有机果业、稻蛙共生等旅游要素有机结合,努力将龙亭镇建设成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康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洋县龙亭镇党委书记张扬说。. m5 R( d+ n& o% h
! V) }% Q. s3 `+ n# @2 [( l
8 `: O' N% o) E% m: @1 p"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