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出嫁当天,父亲诗人写下一首赠诗,流传千年!! x& G+ X4 z2 G5 O5 |: K* N* f( V
' x2 n0 O9 M; C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亘古不变的生活规律,也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然而看似寻常无奇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为人父母的心酸与不舍。尤其对于父亲而言,亲手将上辈子的小情人送出嫁,内心该是千般不舍、万般伤心。虽然古代有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但这份对女儿的疼爱却千古未变。
9 |6 G/ S* s: w/ S( X0 J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就曾经历过嫁女之痛。韦应物与夫人元苹共育有两个女儿,由于元苹因病早逝,而韦应物未再续弦,所以此后便与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大女儿到了该成亲的年纪,出嫁当天,在离别之际韦应物愁肠百结,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令人感慨万千。全诗如下。' ~, Y p/ d+ x: ?; d# r
《送杨氏女》' e; n. m1 M( }% ^3 i/ z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 A0 Q' T% S: f3 b! I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 ^/ {% ?" C% z1 {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2 |2 \7 Y- _, G# m8 x- L& y( A$ ^+ n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 E( x$ f0 `0 J+ A0 Q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8 {9 R# }* R, V, j9 V8 w8 [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 L1 D3 F+ l6 G6 }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q% v/ M: Y; p6 D7 E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W8 V$ d H& w, O3 t5 c, k2 X9 r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yóu)。
( T/ E) r/ F4 a ~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0 r+ a5 e9 g6 Z0 o. O- A! H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5 f" ~5 Z( c6 f# z" T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L3 | }1 h. x/ n9 o. I3 U" `
因女儿嫁与杨家,所以韦应物冠以“杨氏女”的称呼。这是一首极为温情悱恻的诗,韦应物以自我感受起笔,表达了对女儿的留恋与不舍,同时又害怕到了夫家的女儿受欺负,所以情真语挚地反复诫训,千叮咛万嘱咐,告诉她要好好勤俭持家、相夫教子。舐犊之情,跃然纸上。/ P2 Q7 J& Z+ n- y* N
' ~ R. f6 z4 L9 J7 I7 Z “戚戚”是悲伤忧愁,“悠悠”形容遥远,韦应物开篇就毫不掩饰自己的难过,直言整日都愁眉不展,因为女儿即将嫁去遥远的地方。三、四两句描绘了女儿远行的画面,将一、二句的悲伤情绪升华。“大江溯轻舟”,道路艰险,言外之意是说女儿再回来的话很不容易。第三行到第五行可以看作一段,主要讲述大女儿成长的不易,“无侍”,是指幼时无母。韦应物说:你俩儿从小就没有母爱陪伴,所以我便加倍疼爱,但即便是这样,妹妹也是全靠姐姐照顾,今天你们分别时竟泣不成声。此情此景,我内心同样愁不自已,可是女大当嫁,我也无法把你挽留。
- F: e1 @/ K& [ “两别泣不休”,可谓情真意切,韦应物借两女儿之间的难分难舍,来隐喻自己的爱别离苦,只是他要绷住才好,否则会造成父女三人更大的悲伤。值得注意的是,韦应物将嫁女儿这件事称之为“义”,“义往难复留”,有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第六行至第九行为一段,主要是韦应物对女儿的真切训诫。“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韦应物担心从小缺少母爱的大女儿,会不知道怎样侍奉姑婆,可能会引起挑剔。“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韦应物用了四句提点女儿四种品德,分别是:安贫乐俭,孝敬长辈,遵守妇道,注重仪态举止。7 V" {2 t: [0 e8 h
看起来,韦应物对女儿的要求比较高,但其实这严格背后满满包含的都是他的爱意,因为只有女儿成为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具备优良的品德,才能让夫君认可、让姑婆满意,才不会受到委屈和伤害。最后三行是最后一段,与诗歌的前两句相呼应,韦应物再度表达了因与女儿分别而产生的悲苦心境。“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一个人的时候还能把离愁消遣分散掉,可真到了那个场面,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啊。
: @- s# f- U& o7 H2 K* D- B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这一句至性至诚,深情脉脉,令不少有女儿的读者都难掩涕声。韦应物送别返回,却看到家中只剩下小女儿独自一人,不禁悲从中来,再也控制不住,内心悲情喷薄而出,他只好抱着小女儿抽泣,哭得像个泪人。这首诗非常有感染力,虽然已然历经千年,但与今日嫁女的情形别无二致,同样让人感伤悲怀,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浓浓的骨肉亲情。其父爱如山,其敦敦教诲,其情真意深,可为千秋典范也。( U5 B& R" [0 x; I" ?4 i*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