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发现我时,我还没能死掉,求求你们,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救我。就让我慢慢死去吧,救我,只是在加深我的痛苦。” 这是济南大学一名女生在宿舍自杀前,给世界留下的最后一段话。 几天前,这个如花年纪的姑娘,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夜晚,悄悄喝下毒药,躺在床上,平静地迎接自己的死亡。 警察调查后,发现属于自杀,家属也没有异议。 但随后,一封女孩留在QQ空间上的遗书被发现。 几千字的长文,句句泣血。 恐惧,压抑,折磨,暴力...... 在女孩对世界最后的倾诉里,她的死因,昭然若揭。
“我活得很累,我选择自杀,具体来说,是因为我爸。” 遗书里,女孩绝望地写下这样一句话。 她讲述了从小到大诸多噩梦般的经历,每段噩梦,都来自父亲让人窒息的管制和暴力。
最开始是很小的时候。 她害怕碰水,妈妈要给她洗头,她不愿意。 爸爸见了,举起手上来就是一巴掌。 她甚至还没反应过来,鼻子已止不住地哗哗流血。
上了学,她看不懂语文词典,懵懵懂懂去问爸爸。 爸爸解释得不耐烦,抄起那本厚厚的词典,径直朝她砸过来。 她当场被吓得尿了裤子。
初一那年,她考了全班第一,父母被请去家长会上发言。 可回到家后,爸爸莫名其妙把她痛骂一顿。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考过第一名。
搬了新家,她在浴室洗澡时撞到了装修剩下的架子。 脚被划破,流了一地的血。 可爸爸恶狠狠地扔来一句,“怎么不把你的脚割断”,并好几天不和她说话。 从那以后,她不敢生病不敢出意外,只怕爸爸会生气。
高三那年,她早恋了。 爸爸知道后,破口大骂她是“婊子”“贱人”“妓女”。 甚至某天中午放学,在学校大门口当众暴打她,之后两个星期没让她去上学。 一天晚上,又突然疯一样剪她头发,还捅了妈妈一刀。 她顿时觉得,自己“活得像狗一样”。
女孩的内心渐渐支离破碎。 她说自己永远在看着爸爸的脸色活着,喘不动气。 一举一动,穿衣打扮,出门聚会,都被牢牢钉死。 她什么也不敢做,只怕犯一丁点儿错,就惹得父亲暴跳如雷。
在并不长的十几年人生中,她早已想过很多次死亡,但每次都忍住了。 她以为,上了大学,就能逃离。 但还是没能躲过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天,因为考研和选调,父亲和她产生了意见分歧。 她很想考研,去大城市闯一闯,可父亲立即不高兴,撂下一句,“你爱怎样就怎样,以后别和我有来往”,挂断了电话。
那一刻,女孩所有的委屈涌了上来。 不管她怎么努力躲避,父亲的精神暴力无处不在,每一天她都胆战心惊,寸步难行。 她太累了,最终,选择结束自己压抑的生命。 最让人难过的是,就连自杀,她也恐惧地想到,万一自己没死成,爸爸一定又会骂她,不让她上学。 所以她恳求看到这封遗书的人,千万不要救她。
这封遗书,让我痛心了很久。 女孩的自杀,根本不是一条生命的突然放弃。 而是一颗心在长年累月的煎熬下,千疮百孔,慢慢凋零。 看似一时冲动的背后,其实是每件痛苦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巨大杀伤力。 就像是个气球,不断被充气,撑不了,也就爆了。 决心离开这世界之前,她早已被父亲的羞辱、否定、无视、压制,“杀死”了无数次。 02 可这样的悲剧从来不是个例。 我们亲眼见过多少孩子在父母的打压下长大,又在日趋沉重的心理阴影下被迫走向绝境? 一年前,那个14岁的武汉初三男孩张某锐。 在教学楼5楼的走廊,他爬上栏杆,一跃而下。
他在学校犯了点小错,母亲来后,当着同学的面,扇耳光,掐住脖子,把他的头往墙上撞。 大声训斥、辱骂:“你还要脸吗?” 隔着一道墙的同学,全听见了。
犯了错,就是一顿毒打;不听话,就是不留情面的咒骂。 从来看不见宽容的绝望下,少年难以抚平自己的沮丧和羞愧,唯有仓促地告别了世界。 两年前,那个17岁的上海高二男生汤某。 在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上,他打开车门冲到桥边,不带一丝犹豫地跳下。
在学校,他和同学发生了矛盾。 可回家的路上,母亲又开始数落他。 途经高架时,妈妈甚至不顾车流,突然停在路中央,跑下车去教训后排的儿子。
来自至亲的不理解和否定,是最锋利的矛。 孩子用自尊心织起的小小盾牌,轻而易举,就被击得粉碎。 四年前,那个15岁的云南镇雄男孩小龙。 大年三十晚上,服农药自杀。 遗书里,写满了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对父亲的绝望: “你句句逼人,我没有办法。 我破坏了你的规矩,就只有死。 我死了,就不会有什么事会烦你了。”
五年前,那个四川高三毕业男生小斯。 在刚刚结束高考的第3天,因为被父亲辱骂,他跳进了渠江。 QQ空间里,他留下了十几条说说,写下自杀原因: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永远得不到父母的爱。 考到年级73名,妈妈会说:“才73名。” 满分100,考了98分,会遭到父亲的打骂。 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都会被骂。
最揪心的,是那个13岁的青岛女孩小雯。 因父母辱骂跳楼身亡前,她在遗书里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年幼生命的自我毁灭,是世间最让人心碎的故事。 可有多少孩子的心,是在父母无尽的羞辱、贬低、暴力中,一步步干涸的? 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孩子嘛,打两下,骂几句,能怎样。 可却忘了,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小到只有爸爸妈妈和那几个好朋友。 你每一次碾压尊严的打击、每一句践踏人格的谩骂,都在ta的小世界中撕开了一条长长的裂缝,都把ta一点点推进羞耻和沮丧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一个失血过多的人,又怎是因为流干了那最后一滴血才死的呢?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实验。 让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去接触他喜欢的小白鼠和小兔子。 但每当他靠近这些动物,华生就在旁边猛烈敲击金属棒子,发出恐怖的撞击声。 久而久之,男孩竟有了阴影。 一看见小白鼠和小兔子,即便旁边没有人再敲击金属棒,他也会吓得浑身发抖。 以至于男孩成年后,连看见毛绒玩具,都下意识地躲避。 后来,华生又试着做“去恐惧”实验,可怎么也无法成功。 这就是精神暴力的威力: 被戳伤过的心,一辈子都会流血,一生都无法愈合。 就像扎进木板里的钉子,就算拔掉,木板上的孔洞也永远不可能消除。 但有太多父母,无比擅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碾压孩子的世界。 辱骂,殴打,当众伤自尊,掌控着所有选择,用一句句刀子一样的话刺伤,用一次次拳打脚踢把孩子逼至绝望......
博主@愁容骑士典当记 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医生复诊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夸说“这孩子真用功”。 结果孩子的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得跳脚。无论怎么叮嘱,父母还是忍不住要用鄙夷讥讽的语气挖苦孩子。 辛辛苦苦治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博主的一句话,一针见血: “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就是因为你啊。 明明是自己亲生的,却永远在用最恶毒刻薄的话摧毁她,然后又问,你为什么不听话?”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成人的评价,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听到自己很差这样的话。 所以常受到父母打击的人,容易自卑,并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严重时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 可在孩子心里挖下一个个血窟窿的父母,却丝毫看不见自己的粗暴,还在继续怪罪: “打是亲骂是爱,我还不是为了ta好吗。” “现在的孩子,太不知好歹了。”
明明是父母病了,却要逼孩子吃药。) `5 E" H& ]+ F, S P8 B
一边摧毁,一边问:你怎么那么脆弱? 哪怕有再多孩子用最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亲子关系中那条叫做误解的鸿沟,也永远无法填平。 05 童话大王郑渊洁写过一篇文章:《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喜欢ta。 比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干家务不行,家人为ta受累......总之,一无是处。 2.经常拿比ta“行”的人刺激ta。 这种话要经常挂在嘴边: “看人家xx,从不让父母操心!” 这是最具摧毁力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 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ta,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让ta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会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 4.一定要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 千万不能商量,音量一定要在70分贝以上,最好还配合一些挖苦的词,比如“你真蠢”“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效果更佳。 5.切不可给孩子半点自由。 密切注视ta的行踪,有日记查日记,有信件查信件,这样能在ta心里造成ta不是人的感觉。 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 在外遇到不顺心,回来要想法设法教训孩子,并制止ta流泪。 这样可以有效打击孩子自尊心。 7.当众出孩子的丑。 这一招是杀手锏,一定要当着外人损ta、贬低ta、让ta无地自容。 这样能使ta惧怕社会,自惭形秽。 …… 一条条列下来才发现,多少人的童年,其实就是这样度过的。郑渊洁的反讽,何尝不是写出了一份“家长自查表”。 如果你中了以上任意几条,你的孩子或许正经历着你难以想象的痛苦。 施暴者的不自知,受害者的无法自救,恶性循环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耳朵不愿再看到任何一桩悲剧,所以,想恳切地告诉天下父母: 当你想发泄情绪时,面对那个小小的孩子,不如试着想一想,这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你自己啊。 你也曾弱小,也曾因恐惧和无助绝望大哭。 也曾希望父母能抱抱你,给一些温柔和信任,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辱骂和攻击。 你也曾那样脆弱,脆弱得如同眼前你的孩子一般。 所以,请咽下那句恶毒的语言,以宽容和理智,给ta最充足的安全感。 你应该是孩子的退路,而不是孩子走向绝望的末路。 最后,我想引用「拾遗」的一句话,给所有父母一句警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共勉。
9 B$ u9 } J C0 x! M+ L
) u7 K! \ m3 C8 C! L: i! d" `9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