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y: w0 ]! J" F0 g
+ A v' G$ A2 l/ P上一张
0 P; m% w' L* j% X下一张0 R1 k( R" N* A4 y
+ i; E% {8 q( y$ T+ i3 @" n
1 O( C; k1 `" @ 又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青春片火了,电影《匆匆那年》上映9天累计狂卷4.06亿票房,实在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从2013年的《致青春》,到后来的《同桌的你》,再到今天的《匆匆》,作为接连推出的青春爱情三部曲,三片都乘着吹了几年的怀旧东风,一路昂首挺进。然而在票房飙高的情况下,这几部影片却陷入了“堕胎”争议,网上甚至传开了这样的段子:“眼下的怀旧青春片要被民营医院植入了吗?动不动就给无痛人流打广告!《致青春》里有打胎就算了,《同桌的你》也打胎,《匆匆那年》还打胎。这几个片子干脆改名叫《同桌打胎》、《打胎那年》好了。” 好好的青春三部曲,直接变成了“堕胎三部曲”。 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白衬衫”的感觉,空气里都漂浮着荷尔蒙的气息,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探年少悸动的她,然而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青春片,满眼的45度明媚忧伤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出轨、堕胎、三角恋梗屡屡出现,不禁让人想问国产青春片到底怎么了?这些导演是都商量好的吗? 青春片里有三宝:堕胎、车祸、难到老 三片三中,堕胎率100% 《致青春》里女神阮莞冷着脸亲自陪自己的小三去打胎,然后转身回来对自己的渣男友说了那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经典台词;《同桌的你》把人流情节作为了男女主角走上爱情巅峰的铺垫;而到了《匆匆那年》,女主角倪妮打胎时选择“我不用麻药”,对劈腿男主彭于晏进行了伤人先伤己的毁灭性报复。爱情3部曲,3次打胎,堕胎率高达100%。 学生在人流手术人群中的占比肯定较以往高了,但非要把堕胎的情节用俗用烂,为了用而用,那么观众非但不能体会出主人公的悲痛,反而可能产生逆反和戏谑的心理。青春的回忆确实匆匆,青春有时带来的伤痛也让人追悔,但只有用一个意外到来的小生命的消逝才能表达这种追悔?这种伤痛? 异地小三,分手率100% 当然,对于那些颜好、有钱、又有才的人来说,青春里永远不乏追求者,于是,三角恋乃至N角恋自然也就成为电影里不能错过的桥段,但这几部电影男女主人公们无一逃出分手的结局,好像不能在一起的恋爱才魂牵梦绕,得不到的才叫远方。 《致青春》中除了女主角郑微、林静和陈孝正这一条三角感情线,还加入了女二阮莞、赵世永、师哥老张这第二对三角恋,撑得剧情丰满起来,但一路的青春记忆及至成年后,伴随的多是纠葛和梦魇,剪不断和理还乱,搭上的除了爱情,还有生命。 《同桌的你》男主角林一的同学Tom追求女主角周小栀的行为,使得两男生之间爆发激烈冲突,周小栀对林一不理智的行为进行了处罚,把两人每次约会时间从21分钟缩减到13分钟,而这段三角恋则成了后来拼凑“5211314”这串数字的重要一环,但俩人终是现实地败给了异国恋。 《匆匆那年》作为一部商业片,选取了当前商业价值颇高的彭于晏和倪妮,再加上跑男二人组,选秀二人组,情节中更是将三角恋、劈腿、暗恋、备胎、日漫等元素融合,电影结尾始终在纠结男主角有没有后悔当初分手,而女主角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袭红色长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对这段青春的最美谢幕。 女神渣男,车祸率33% 韩剧中“车祸、癌症、治不好”的老套剧情一度广受诟病,甚至后期每每提起韩剧都觉得是个笑话,不过刻板印象归刻板印象,其实大部分韩剧早已抛弃了这种滥苦情的戏码,然而国产青春片还在把这个悲情套路搬上荧幕。《致青春》中阮莞毫无预兆遭遇车祸,事故现场跟安妮海瑟薇主演的《一天》如出一辙,除了标志女主角的青春和友情随着这“砰”的一声完结,对观众来说更多的只是被突如其来的巨响和横飞的身体吓到的恐慌,和随后对剧情了然于心的莞尔一笑。 对小说看多了的人来说,无可挽回的悲情结局总比大团圆更让人回味,而且悲情结局就真的是结局,不会再有对于“以后”这个问题的纠结,所以“悲情绝境”似乎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彼岸。而且从观众的实际反应看,车祸剧情屡试不爽,人们虽然在一边大骂情节老套,但一边还是会偷偷抹去流下来的眼泪。 青春片你怎么了?不痛不知爱太美 优质小说成后盾 “谢谢你也喜欢我” 青春片为何总是这个路数?从导演、编剧再往前找,我们顺利的找到了改编的原著。近几年的青春爱情电影多数脱胎于青春小说,其中的“伤痛”部分正是令广大年轻读者关注和揪心的焦点。 青春伤痛小说的作者多为80后,生活在物质和文化逐渐丰富时代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陪伴,但却获得来自世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相比之下更加细腻丰富,难免充斥着各种忧愁和焦虑。青春的记忆和感性的心灵使得创作者将这种“伤痛”艺术化、放大化,在追忆和叹息中形成情感的喷发。 青春文学长盛不衰,回忆成为重头戏。辛夷坞的原著《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郑微倾注了大学生活中所有的激情和热情追求陈孝正,与他相识相恋,感情渐浓时,陈孝正毅然选择毕业出国,放弃郑微,留给她的只有曾经琐碎的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谁先爱了,谁就输了”这些小说中的语句被搬上大荧幕,口口相传,甚至被奉为经典。 国内青春片的前辈《那些年》,更是由小说作者亲自执导,人物、情节均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柯景腾为九把刀的原名,沈佳宜正是他学生时代追求的女生,一众配角也有生活中的原型,完全是根据青春的回忆创作。除了作品本身的可读性,挖掘其后的故事也成为读者的一大乐趣。沈佳宜说:“谢谢你喜欢我。”柯景腾回答:“我也很喜欢当年那个喜欢你的我。”这两句话也许概括了许多人的青春回忆情结。 周边经典难超越 堕胎伤痕凑痛点 日本青春电影发展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画面风格干净、明朗、诗意,节奏舒缓,经常使用沉默的艺术。通过细分,青春纯爱(《情书》)、青春叛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青春的迷惘(《燕尾蝶》),每一种类型都相对成熟。 同样,相比大陆而言,台湾的青春纯爱电影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而言,也在已有的风格之上日趋成熟,并受到大陆观众的广泛认可。纵观台湾电影历史,青春电影早就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早期的《学生之爱》(林清介),《风柜来的人》(侯孝贤),还有《蓝色大门》,《盛夏光年》构筑了台湾爱情电影的新基调:清新、唯美、文艺。再到近几年叫好又叫座的《海角七号》和《那些年》,更是成为台湾青春题材探索生存之道的典范。 反观大陆青春爱情电影,虽然近几年青春题材再次被推上热潮,但优质作品却寥寥可数。想要另辟蹊径,形成大陆的青春电影市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基于大陆的青春伤痛文学,通过电影的艺术叙事手法,同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放大了其中的伤痛。因此,堕胎、车祸、三角恋等情节层出不穷。 担任过2005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的阿城在他的著作《遍地风流》中这样说道:“青春小说在中国,恕我直言,大概只有王朔的一篇《动物凶猛》……青春难写,还在于写者要成熟到能感觉感觉。理会到感觉,写出来的不是感觉,而是理会。感觉到感觉,写出来才会是感觉。” 阿城认为王朔的《动物凶猛》是合格的青春小说,这个观点被姜文执导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加以肯定,在《阳》这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由青春期反映出来的青春,是最直接的青春体现。然而当今青春文学市场中能有如此“理会”的作品凤毛麟角,小说都知道迎合读者口味,安排三俗桥段,商业电影更懂得适当渲染,以显示情感的浓烈,不免过犹不及。青春片还能走多远?优点缺点太明显 那时文艺小清新还不是骂人 “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帽”,所以回忆少年爱恋永远不会过时,国产电影也早就打开了青春爱情片的大门。1993年,冯小刚拿着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找到姜文,于是就有了那部《阳光灿烂的日子》;2001年,王小帅拍《十七岁的单车》,把青春的残酷、贫困、爱情跟矛盾赤裸裸地掏出来,摊开让人们一次看个痛快;只不过那个时候票房太少人太小,所以“怀旧”没能成为流行风潮。 后来直到2011年,好不容易又出现一部引起全民轰动的《那些年》,这时候国内的观影主力军换了一拨人,他们跟导演生活的年代背景大致相同、有钱、有闲,并且正在经受着来源不明的“小清新”“怀旧风”发起的一轮又一轮总攻,于是九把刀的“沈佳宜”一瞬间成了全国男人甚至女人们的“沈佳宜”,九把刀的真情泣成词,让无数人又重新淋了一场那些年错过的大雨;接着,2013年,赵薇借着毕业作的机缘,继续搭乘“怀旧”顺风车,在无须煽情都泪光点点的毕业季推出《致青春》,7.26亿票房,证明了这部毕业作品的成功;之后《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的接连出现,使人们从这股怀旧潮中抬不起头,遇到一部新的青春爱情片就忍不住往里跳。 就算跪着也还是把钱赚了 爱情是绝大多数电影都会用到的元素,看没有爱情线的电影就像是出门没带手机,总感觉缺了点东西,所以,纯爱情电影总是票房常胜军。据统计,2013年所有爱情电影票房总和达77亿,约占全年票房的35.3%,领先其他任何一种类型片。 最近热映的《匆匆那年》在复制了《致青春》画风的同时,却没能复制它的口碑,少数人找到共鸣,多数人边看边骂,但仍不妨碍它票房一路领先。电影未上映前,导演张一白被问“贺岁档有没有压力”时说,“我有什么压力吗?投资不到4000万。有人问我贺岁档有什么压力?我说屁,最没有压力就是我!” “我觉得我不会赔钱了。很多电影在考虑不赔的时候,那我有什么压力?就这么点钱拍的,赚多赚少也不到我兜里。我有什么压力?”可见,该类型影片投入少、门槛低、受众广、收入高的特点,堪称“吸金利器”。 青春片越拍越像多胞胎 近些年国内特别爱提“类型电影”的概念,都说类型电影的成熟和发达,是一个国家电影产业兴盛的基础。国产爱情片在类型化发展道路上渐渐巩固自身的地位,而拜现实所赐,乘着这股吹了几年的文艺小清新风,青春校园爱情电影也在爱情片这个大类中独树一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好像混淆了类型化和同质化的概念,国产青春爱情三部曲在趋同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个性全失。 如果说《那些年》还给人们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到青春爱情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已经看不到什么新意了,不断重复的青青校园、偏执爱情、热血青春和意外怀孕,每部戏都能在彼此之间看见相同的影子,好像一个魔咒。虽然这些电影都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原著小说又深受同时代校园文学影响,总有相同的故事情节,但在由文字转变成光影的过程中,总是可以在取景、叙事方式等等方面表现出区别,可是我们的国产青春三部曲却没有做到。 电视剧《知青》的导演张新建直言,是在偷懒、能力和票房的三重压力下,国产青春电影才走上“不堕胎不青春”的结局,“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创作人员,应该了解生活是千姿百态的。生活是真实的,但审美却是有想象空间的,把似曾相识的东西剔除掉,才能给观众带来合乎情理又意料之外的结局”。换句话说,一味地堕胎、煽情,只能说明创作人员的思路单调,想象匮乏。 狼来了还能让人信几次? 很多事物容易在盛名之下突然变成一个笑话,就好像曾经的韩剧,好像《星你》之后曝光率过高的金秀贤,而我想,如果国产青春爱情片如果照着这条道路再走下去,可能离成为一个笑话真的不远了。记得看完《致青春》从电影院里走出之后,或许是在毕业情绪的催化下,还是觉得青春离别的气氛浓厚,但到了《匆匆那年》,花着比《星际穿越》还高的票价,出来之后只是一阵阵地替《星际》不值。问题是,如果观众一次次看这种雷同、混乱的电影,第一次可以,第二次或许还是好奇,第三次第四次还会去看吗? 有网友这样向导演呼吁:“中国人太苦了,父辈们苦恼读不了书,我们苦恼太多书要读,几代人,没几个人的青春拿得出手,如今,只能通过别人的青春,寻求补偿。 但是,那些拍青春片的导演,咱们商量下,下次能不能别让女主角堕胎了。”这并不是玩笑话,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国产青春片的呼吁绝不止这么一点。
1 m0 U# c' `9 J!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