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女子上门办理保险 喝了男顾客的茶后被抢救8天 湖南岳阳县的周女士是保险公司的一名保险员。今年4月,她在如约上门和同村一男子聊保险时,对方递过来一杯芝麻茶,周女士喝完水出现呼吸困难,头痛,全身发麻等症状,被送至岳阳县人民医院,又被转到岳阳市一医院治疗,抢救8天才脱离危险。 事后,当事人谢某承认给她喝的水里加了“冰毒”。目前,谢某已被刑事立案调查,此事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周女士回忆,今年4月22日早上7点左右,本村谢某发信息说要买一份保险,要她去其家里谈。两人开始聊保险的事,谢某泡了一杯芝麻茶。周女士喝了一口,感觉茶有点苦,但出于礼貌还是喝了。“喝完后,觉得不舒服,口干,话也多起来,”周女士说,自己就要求谢某倒一杯白开水,但喝下去还是觉得苦。 周女士被送到岳阳县人民医院急救。周女士发微信向谢某求救,问他给自己喝的什么药,好让医生对症下药。谢某开始回复说“催情剂”,后又只说了一个“兵”字。 “用的是冰毒,当时中毒的时候检测出来了。” 村委会罗主任说,一开始不知道是毒品,以为是春药,后来才知道是新型冰毒。周女士出事后,他跟村里调解主任去了岳阳县人民医院。罗主任说,为将此事协调好,他也跟谢某发了短信,但对方不配合。 据周女士介绍,在医院住了25天,她才勉强得以出院,医疗费花了差不多2万元,谢某一开始答应赔偿,后来却没有出钱。目前周女士依然没有痊愈,全身无力、胸闷等。周女士说,住院期间,谢某及其家人从没来医院看过她。就此事,记者采访了当地的村支书屈先生,屈先生说,他并没有见过谢某吸毒。村委会罗主任说,谢某今年45岁,一直未婚。
冰毒>>服冰毒一次不会成瘾 强迫他人吸食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条,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喝下冰毒会不会染上毒瘾?重庆市六院职业病科王主任介绍,一次性的服用,是不会成瘾的。成瘾需要反复吸食。王主任说,冰毒没有解药,它会随着人体新陈代谢排除体外,如果不再继续服用,不会对生活造成影响。但仍建议黄女士到医院做一次详细的检查。 最近发布的国家药物滥用监测报告显示,全国滥用的87种药物中,冰毒、海洛因、麻谷丸分列前三位。“冰毒”仍为滥用最严重的合成毒品,滥用人群5年累计上升13.5个百分点。合成毒品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文化素质以低学历居多。危害>> 冰毒可以造成神经损伤 这种损害不可逆 研究表明,每吸食冰毒一次,人的大脑皮层就会形成一处水泡,水泡破裂后,就形成了一处疤痕,凡是长期吸食冰毒者,大脑千疮百孔,出现慢性精神障碍,约8成的吸食者即使停用8-10年,仍然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损伤,例如记忆力衰退、思维不集中、精神分裂等。 冰毒从时间上说,上瘾慢一些,在一段时间内,戒断症状也不是那么明显。有几天不吸,不是那么明显,海洛因有几天不吸就过不去了。这种表面上的形式,给很多人一种误解,认为冰毒没有什么危害,尝一尝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同学聚会、朋友聚会,乐一乐,大家高兴,在对它的本质认识不是太清楚的情况下,很多人糊里糊涂的就尝一口、吸一口试一试,逐渐的就回不来了。 冰毒的本质危害,一旦上了瘾,不可逆,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神经分裂,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各种各样的妄想,做出各种各样的极端事件,毒驾都是这样造成的。男子吸毒后把儿子当怪物摔死 四川乐山一男子吸食冰毒后产生幻觉,将自己1岁半的儿子倒提双脚悬挂在阳台,后丢下致其死亡。因吸食冰毒后,吸食者会出现各种幻觉和暴力倾向,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会对身边的亲人痛下杀手。今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盘点了多起吸毒者因吸食冰毒后的自我毁灭和暴力行为,如四川乐山男子王某,吸食冰毒后产生幻觉,将自己1岁半的儿子倒提双脚,悬挂在5楼阳台后丢下致其死亡。事发后,他打电话自己报警称“有人冒充我的娃儿,一个怪物”。青年吸食冰毒出现被害妄想 将亲生父母当街砍死 根据公安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因毒驾引起的车祸就多达300起,暴躁、失控,几乎是所有吸食冰毒的人都会经历的一个情绪,而妄想则是另一种比较普遍的反映。吸食冰毒后的武汉青年文某出现了强烈的被害妄想,他先是追杀自己的同居女友,接着又四处寻找要加害自己的人,当父母闻讯劝阻时,他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当街砍死。新毒>> 新型毒品“小熊饼干”:毒品混在烘焙原料中制成 经过检验,这块"小熊饼干"被确认为新型毒品,是将毒品混在烘焙原料中制成可爱的曲奇饼干模样,犯罪分子以此躲避公安盘查,方便运输、售卖,让人防不胜防。日常生活中,零食、饮料随处可见。看着毫不起眼,也让人不会生出警惕之心,所以毒品常常被伪装成零食、饮料。这款网红饮料你喝过吗?已经被归为新型毒品! 就是这瓶色彩斑斓,长得鲜艳诱惑,如同饮料一般的东西。这款“网红潮饮”,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喝多了比喝酒还难受,喝完之后身体会出现飘飘的感觉,可以连续兴奋三个晚上。因此,也在很多年轻人群体中火了。但是你知道吗?咔哇潮饮的制作原料中含有一类精神药物“γ-羟基丁酸” ,2005年我国就将“γ-羟基丁酸”列入二类精神药物予以管制,并于2007年变更为一类。“γ-羟基丁酸”会造成暂时性记忆丧失,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属于新型毒品的一种。警方:"小树枝"等第三代毒品已在北京出现滥用 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禁毒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本市去年禁毒工作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去年本市查获吸毒人员7745名,同比上升3.2%,破获涉毒犯罪案件1222起。针对第三代毒品滥用风险隐患问题,下一步,警方将重点预防和打击"恰特草""小树枝""笑气"等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情况。 恰特草:又名巧茶,原产于热带非洲,因其叶中含有兴奋物质卡西酮,咀嚼后对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并容易成瘾,又被称为"东非罂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Ⅱ类软性毒品。 " 小树枝":是含有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一种条状类似树枝的毒品,又称"雅典娜小树枝""维也纳香薰""派对小树枝"等,其含有我国管制的合成大麻素MDMB-CHMICA成分。 " 笑气":化学名称一氧化二氮,是一种"无色有甜味"的气体,它能刺激人的神经,产生兴奋作用。
禁毒>> 司法部:今年将"不复吸"列入戒毒工作考核 记者近日专访了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局长曹学军 新京报:此前司法部提出要通过2到3年建立统一规范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现状如何? 曹学军:5月29日,我们在合肥召开了一个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座谈会,内容之一就是统一全国戒毒工作的基本模式。 为什么要统一?2013年12月,劳动教养制度被废除,从2014年开始,绝大多数劳教场所转为强制隔离戒毒所。原来是干劳教,然后转为干戒毒,怎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戒毒制度,当时各地都进行了探索。 4年多来,各地提炼总结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戒毒模式,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江苏的"432"模式中内观治疗、艺术戒治等方法具有较强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还有四川的"常青藤"模式、重庆的"PC"模式,等等。 但经过几年探索,在工作机制、戒毒方式方法、戒毒工作的标准和效果评价方面有必要统一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戒毒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之前各地情况不同,很多指标不好量化,而统一后,就可以设置一些考核评价体系。 新京报: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国戒毒所累计收治的戒毒人员已有100多万人次,通过2年强制戒毒回归社会后,这些人的复吸率和戒断率如何? 曹学军:复吸率和戒断率的统计非常复杂,目前在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对这方面还没有一个全国权威、统一的统计数据。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人口流动性很大,这些戒毒人员出所后不容易找到;调查回访受主观影响很大,所以很难得出权威结果。 但各省份都相继开展了回访调查工作。比如北京,通过走访调查显示,京籍吸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后,一年后没有复吸的人占80%,两年内没有复吸的占61%,三年之内没复吸的占54%。 应该说,这个指标是比较客观的,复吸有一个规律,就是随着时间延长,操守保持率下降,也就是复吸率上升。复吸有很复杂的原因,比如出去后是否又进入"有毒"的环境;家庭方面是否给予足够支持;当地政府、社区、街道办对这样的人是否关怀、帮助,是否有监管;戒毒人员出去后能否找到工作、有正常收入,过上正常生活。这些对于复吸率影响很大。 另外,从今年开始,我们把一年内和三年内的操守保持率列为司法部戒毒工作核心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以此为全国统一的数据做基础。这个工程量很大,我们这些年来已累计收治了100多万人次,要找到这些人很有难度。 (北京时间综合,资料来源新京报、楚天都市报等) 6 V9 u0 ?- y; e$ S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