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好奇和怀疑
3 c8 @) d0 {3 Q) q) h' M5 G8 B好奇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源泉# a4 _: H* q4 M) r, d6 c
好奇是收集更多新闻事实和深入事实本质的动力
2 {( d4 V! \, y9 W6 M3 Z" L$ K9 T2 S1 y3 v
怀疑是获取新闻线索和深入报道的需要5 b" X2 ?+ b W* R% O+ ~
怀疑更是保证新闻准确、客观的需要
% k9 k. i& @# N
3 d4 Y' C4 z) k: n' W/ \) f9 }二、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5 I* A6 E4 y$ v3 ~- @
/ U( K1 {* Q1 ]5 G: t根据主题确定信源5 E/ ` T% V5 o4 w, p/ @- {
事实性采访. P, T5 C$ A) }6 `) ]$ a0 e7 z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u* B( M, G d% I! ?, \4 O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
, v, E, g' A$ V- z6 ~评论性采访
2 _" Q- b% M) @2 Z J! m4 J一级信源:官员' P( l. K6 i- E- R9 D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0 O" e7 y1 H$ q: `/ `+ J
三级信源:普通人. y. _) V( Y" h
分析性信源0 Y' Q3 `6 m' j Y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7 J% r) ]9 p0 Y# R& O7 R7 b" `6 ?) s S% ^5 W# U; C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 l: P7 f' g) u不可靠的新闻源$ t# g) D4 z, Q& T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 @2 m0 Z, S1 b# n" j, `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r( x4 {8 Q! p4 f: |/ S1 Y- w
为了个人出风头# \3 b" Z! }# C. T# c# _9 [) L
一面之词4 Y) ~. b) ]' Q, H6 e: `5 g
, R4 z: H! j) N( h
三、说服与获得采访机会+ K) n/ t7 d# k" Q& e
采访就象学开车,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联系,平顺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器,变得自然。" [" z( t' j- ~- }0 }! H
如果你会怕靠近陌生人,他们就很可能会拒绝回答。“你丢出去什么,你就得到什么响应”。
* l( c @. T" P什么样的人容易接受你的采访?——闲人7 M$ d$ Z+ G0 U/ l) e
- q0 C6 ~- ?7 X8 W+ ]
如何说服:# O, f' p' w6 z
1、组织上的安排,最大!!
( S: F+ A/ m5 C$ ~% w2、找中间人介绍0 ^& v9 H, ?$ N
3、电话、写信或其他途径暗示他“你不接受我的采访是你的损失”(注意态度)做足功课,看看原来的采访记录,找找看还有没有他从来没有说过的话题;(他的兴趣是什么??)1 W- i0 F& n5 ~8 e! E
5 r- }: v u$ V' v. r5 w" ~3 t; H四、如何提问% V% B, v, x- K# C( P
提问的分类:
+ \# r! ]. ~- {: Z) c1.开放式提问
& {2 V. {* K" d5 ?; Y/ A! u%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5 j, n, x2 O: x# K* y! E
2 b/ i- \5 u6 _9 m8 [
2.闭合式提问 m, ?" n Z$ {& ]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W* H; T: p3 m$ N3 x: \4 U- m
5 ] f$ { X3 _' a+ s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2 \ s; ]0 y1 w7 `& v5 S% Q# i, J1 @- ~ X/ V) p# ~1 U- K
最好的提问应该是“闭合式”和“开放式”很好的结合:
9 @; H: K4 q& k2 M! |( Y1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Z1 j y& \# c2 z+ \4 k4 Z: h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8 l( e/ h- \: K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 `& ?8 ^+ V1 t% A8 m1 O; h2 y
2 `1 G) U z5 Z3 U提问的方式
$ N# R3 V3 B) g/ V3 L8 u! Z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 {( t: a! c- e1 L4 F2 B: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7 @& Q3 C3 {) C5 g, V. o反问 。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回答,记者则从相反的方面提出问题,促使对方思考,不回答不行。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的采访对象8 `. Z# r9 H" U$ c' [# N% e
追问。记者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
( v. \% V- w; S, c8 P( t$ E3 x7 R7 X+ r1 v
问话方式不要让信源感到紧张,说服对方跟你聊天;
0 [5 D& _7 J" S# P+ l$ }问相关的问题、问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问读者、公众关心的问题
; w$ Q( A7 x1 I$ ?" x问聪明的问题(多数被采访者愿意跟一个聪明的和了解情况的记者交谈,而不愿跟一个自作聪明的人或傻瓜交谈);
% y# h$ V A6 u2 C) V S提的问题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你是公正的
- F) y! G& {5 @ n提的问题要设法触发被采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要让信源感到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有社会影响和威望,感到他是作为专家被采访的;要让信源感到他在为社会公众事业服务;
0 Y" r' {( e! B要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回答你的问题,有损于他的公众形象;要让被采访者感到在伸张正义;要让被采访者感觉到他的意见对公众很重要;
- U* H& y) b2 x3 j* z) m在采访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更新的、更重要的或有争议的问题;发现错误或者被采访者试图掩藏的问题。4 s) g( |. s9 X( l, _
记者要有充分的准备,只有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惊人的信息。被采访者不愿意同不熟悉情况的或愚笨的人讨论深奥的问题,或讲出可用作直接引语的连珠妙语来。: Z' g, b: G8 k0 e! k
! @. B& v: A& T& u8 t1 c
$ |) m, {- y% N5 ]$ R& B
- ~. F' S( {7 s9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