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女子雨中给男友下跪 疑因彩礼数额 关于结婚要彩礼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留下来的一个传统,自古至今只要是女方跟男方结婚,女方都会跟男方要一定的彩礼,不过彩礼究竟是多少才算合适呢?现在网上还有很多关于讨论结婚彩礼的问题。 日前网上曝出一名女孩子就是因为两个人准备谈婚论嫁的时候关于彩礼钱的多少跟男友闹分手,不过女子非常喜欢该男子所以就一直想要挽回。这天下着大雨但是这名女子却冒雨跪在雨里面哀求自己的男友不要分手,这一幕让周围路过的群众都感觉不可思议。可以看出这名男子也非常的爱女子,所以一直试图用伞给她遮雨,并且想要将她拉起来,可是女子无论如何都不起来,而男子也表现的非常无奈,可见两个人真的是无法挽回了。 最后男子跟女子僵持一段时间之后,男生终于是发火了,说出来两个人分手的原因,原来两个人已经准备结婚,可是女方的家长却突然狮子大开口,刚开始只是要10万的彩礼男子爽快地答应,没想到却突然又改口要20万。男子表示,自己也是父母生的,为了能够娶女子,自己的爸妈一直还在外面努力地赚钱,而女子却一直哭,表示自己对自己的爸妈也是没有办法,最后男子表示求女子放过自己。 针对这种情况,网友纷纷地站在了男子一边,认为20万彩礼实在是太贵了,当然也有一些女人则告诉这名女生,彩礼都不舍得的男人其实没有必要嫁给他们,不知道这对小情侣最后究竟如何。(来源:东方网)
关注焦点》》天价彩礼乱象不止 群众苦不堪言 结婚要“财礼”是很久以来的一种风俗,本是为了营造喜庆气氛。可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的攀比风盛行,逐渐演变成社会一种恶疾,农村姑娘出嫁向男方索彩礼,少则十几万、多则二十多万元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天价财礼”,群众苦不堪言。 据媒体报道,根据2013年的“彩礼地图”,河北省的平均彩礼为1万元礼金加“三金(金镯子、钻戒、钻石项链)”,花费大约为3万元。4年后,河北省的平均彩礼增长2-5倍。在农村,许多家庭在孩子结婚后便背负上沉重的外债。用金钱来衡量的婚姻也为年轻人日后的生活埋下了隐患。(来源:中国网)
新闻拓展》》女方家两度加价索21万彩礼 男方:卖女儿?爱结不结 9月24日,江苏盐城一则“21万天价彩礼,盐城这对小情侣的聊天截图曝光”的事情在网上爆红,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事情是这样的。网友自述:一早的又跟未婚妻大吵了一架,国庆结婚她家又要加彩礼钱,这都是第三次。我们两人也谈三年了,岁数也都不小了,家里商量着趁国庆中秋双节把婚事给办了,就这个彩礼,她家一次次的太过分。第一次要10万,我爸妈一句话没有,放在这个社会不多,虽然家里为我结婚买了婚房婚车,再说爸妈一辈子都是普通工人。第二次说要加个8万,我妈说加就加吧,人家把女儿嫁过来了,也没多说多少。第三次,是在上次说过的二天后又要加3万,卖女儿的啊?都是普通家庭,不能因为我爸妈喜欢你就这样,这婚你爱结不结,拉倒。(来源:中国网)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因天价彩礼发生命案 67岁的陈老汉和老伴以一套在县城购置的婚房和11万元彩礼,为他们27岁的小儿子娶了亲,老两口不仅为此用尽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债务。谁能料到,就在新婚之夜,小两口为11万元礼金发生激烈争执,新郎在盛怒之下将新娘砸死,给两个家庭和社会都留下了巨大的伤痛。这场惨剧,起因是彩礼。时至今日,彩礼在一些地区成了女方趁机向男方索要钱财的机会,不论男方经济条件如何,一律都是"狮子大开口",一些家庭被彩礼逼得走投无路。婚礼办得愁云惨雾,亲家之间结下怨仇的事情,时有听闻。很显然,天价彩礼加重了婚姻的经济负担,败坏了社会风气。(来源:中新网)彩礼清流》》 新娘结婚不要彩礼 收到市委礼物和祝福 与农村一些“天价彩礼”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河北河间一新娘打破世俗枷锁,结婚不要新楼房、不要一分钱彩礼,她的做法在当地“朋友圈”刷屏。河间市委领导闻讯后也给这对新人点赞,并送上新婚礼物和祝福。 媒体发布两个人的故事后,网民的留言和点赞在当地“朋友圈”刷屏。“真正的爱不是用金钱换来的,点赞!祝福!”“婚姻幸福在于彩礼多少吗?老人们总是认为多要彩礼是新娘幸福的保障,事实上这份 大礼 有可能成为一对新人走向幸福的障碍,让他们互相有了隔阂。大力提倡零彩礼,摒弃陋习!为 真幸福 加油!” 河间市委书记尹卫江知道小夫妻移风易俗的事后,15日下午来到他们的单位,送上新婚礼物和祝福。尹卫江表扬新娘刘莹莹在全市倡导的移风易俗文明活动中带了个好头,并号召全市青年向他们学习。(来源:新华社)扶贫女干部闪婚32岁贫困户零彩礼 2017年11月1日,陕西榆林,“不正经蜀黍”的朋友圈被一则《扶贫路种下梧桐树,女干部飞进扶贫户》的消息刷屏。据了解,2017年9月12日,陕西省定边县林业局选派优秀党员严宝玉到红柳沟镇尓庄村对贫困户张志川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帮扶工作中,两人互生情愫,感情迅速升温。在严宝玉的帮扶下,10月25日,张志川正式脱贫,同日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10月31日,两人登记结婚,且零彩礼,一时在当地传为佳话。一个多月的热恋、闪婚、扶贫女干部嫁给贫困户,这一系列的热词,在幸福的张志川朋友圈随手一晒后,迅速传遍榆林这个塞北小城。(来源:光明网)河北新娘“零彩礼”成网红 不忍七旬公婆四处借钱 最近,河北曲周县的新娘李晓利因为彩礼的事走红网络,她不要男方一分钱彩礼,有网友称赞此事为彩礼乱象中的一股清流,亦有评论称,李晓利敢于挑战世俗,打破传统的“枷锁”。李晓利称,当地彩礼动辄数十万、上百万。新人结婚,常常会给男方父母带来沉重的负担。“我想从自己的婚礼上开始改变”。除此之外,李晓利称婚礼一切从简。没有去酒店摆酒席,仅仅在家中做了大锅菜;戒指,也是当兵的新郎贾志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用弹壳做的。 李晓利称,一些同龄人得知此事后,纷纷打来电话,“没有结婚的几个朋友都说,要像我学习,说我开了个好头,他们也要这么做。”“年轻人就应该有自立精神,不要一味的依靠父母,因为自己婚事,给父母带来沉重的负担。”参加婚礼的贾为涛就结婚高价彩礼现象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新娘李晓利说,“我们结婚不要彩礼,那是因为感情是买不到的,婚姻不能靠金钱来维持,幸福生活得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来源:中国网)现状调查》》 近八成男性不接受高额彩礼 近年来,“天价彩礼”的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关注。彩礼少则几万元,多则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在农村,受到攀比现象等因素影响,“天价彩礼”问题由来已久,它困恼着许多家庭,有些人甚至因彩礼过少险些被退婚。 在农村,彩礼有很多讲究。据媒体报道,在一些地区,出现用秤称足三斤三两百元大钞作彩礼的现象;还有的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即1万张5元钞票,共5万元,1000张百元大钞,共10万元,50元钞票看着给,彩礼15万元起价;更有的地区按女子学历标价,本科15万,大专12万,中专10万。 “天价彩礼”现象也愁坏了网友。许多网友感慨,自己只能望“媳”兴叹,直呼“都不敢结婚了”,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嫁女儿还是卖女儿”。(来源:中新网)专家说法》》 结婚要彩礼是陋习 民俗专家高巍认为,新人要敢于挑战世俗,这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值得肯定和推广。大家反对“天价彩礼”,有对“零彩礼结婚”的向往。高巍介绍称,结婚要彩礼,本身就是一种陋习,但这种陋习在农村非常常见。“有一些地方,要的彩礼钱必须按重量称;还有用1.0001万元现金,讨一个‘万里挑一’的说法……”这些陋习之所以长盛不衰,有多方面原因。一是,女方家认为,他们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孩子一旦嫁出去,就成为了别人家的人,他们在要彩礼时底气很足。另外,熟人之间互相攀比,通过高额彩礼向外界炫耀等因素,也导致彩礼水涨船高。“因此,有些人听说‘零彩礼结婚’这件事情时,很难相信和接受。”高巍称。 高巍告诉记者,“零彩礼结婚”虽然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这种做法与传统思想差距较大,大家难以接受,因此,近些年无法得到推广普及。只有大家整体素质达到一定高度时,男女双方注重情感,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时,“天价彩礼”这种情况才会减少或消失。(来源:中国网)媒体评论 “零彩礼”的婚礼与挑战传统的底气 近些年来,彩礼“天价化”颇有愈演愈烈之势。此前,无论是恋人因为彩礼谈崩而一拍两散的新闻,抑或是媒体所梳理出的“全国彩礼地图”,每每都能引发网络上的轮番热议。对“天价彩礼”,舆论从来都是一片声讨之声,而与此同时,现实中敢于说“不”的年轻人却是少之又少,所谓风俗对个体行为的绑架由此可见一斑。作为难得一见的“挑战者”,河北这对践行“零彩礼”的新人,注定要被围观解读一番。 作为一种民俗传统,“结婚彩礼”可谓源远流长。其之所以“长盛不衰”,无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其迎合了“嫁女回本”的老旧观念;再者,彩礼构成了一种“外向炫耀”的绝佳工具,男女双方家庭都寄希望于借此在十里八村“刷够脸面”……一边是婚恋双方的内部博弈,另一边则是农村家庭的彼此较劲,种种因素叠加作用,彩礼的价码自然一路水涨船高,并且越发难以抑制。 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家庭中,其实很难想象“零彩礼”的事情会发生。很大程度上,这一结果与女性成员的家庭地位密切相关。在女性成员话语权有限且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家庭结构中,年轻女孩往往没有对自身角色和权利的充分感知。而本次“零彩礼”婚礼的女主角,其特殊性就于她是“从农村走出去的”,这使得她拥有了挣脱乡俗的意愿和能量。就此而言,发生在邯郸的这场“零彩礼”婚礼,或许很难看作是乡土世界原生的自我革新,而更应理解成是返乡青年所带来的新风气“冲击”。这也再一次表明,个体经历的催化、个人视野的拓展,从来都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推动力。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去”,才能有更多独立、理性的年轻个体,也才能有更多敢于直面顽固传统的“挑战者”。进行“零彩礼”婚礼的这对新人,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更为理智的婚恋观,更是年轻人掌握自我命运、敢于自我负责的担当。(来源:光明网) (综合光明网、中新网、新华社、中国网等报道)
# @" s1 _+ I1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