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1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豆”在古代不可吃 是一种容器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4: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
* \6 o) K+ u7 |9 ~; B5 N

青铜豆

“豆”字在古代不是代表如今的豆类植物,它是一件盛东西的器皿,大多是陶制的,也有木制、漆制和青铜制品。

从“豆”的甲骨文字形看,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高脚杯,只是比杯子大得多,有的有盖有的无盖,有的有耳有的无耳。“豆”字最上面一横就代表盖子,下面的“口”表示“豆”内盛有食物,接下来的两条竖线就代表高脚(柄),最下面一横就表示底座(镫、跗)。“豆”一般是用来盛食物的,有时也作礼器用。《说文解字》曰:“豆,古食肉器也。”《卖柑者言》:“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这里的“豆”都是盛肉羹的器皿。“豆”的质地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字作为一种容器,与杯、碟、碗、盆一样,既可以作名词,又可以作量词。《左传·昭公三年》就记载说,齐国有豆、区、釜、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等于一豆。《周礼·考工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里的“豆”字都是应该作量词来理解的。

既然“豆”是一种容器,那豆类植物古代是用什么字代替的呢?“菽”!“菽”字就是古代豆类植物的总称。《说文解字》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春秋·考异邮》:“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又说:“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还有陆游的《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等等,这里的“菽”就是我们今天的“大豆”。由于“豆”“菽”两字在古代读音相近,后来逐渐通用,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干脆把“菽”称为“豆”,这样就有了作为植物的“豆”字了。《汉书·杨恽传》:“种一顷豆。”《齐民要术》:“四月时雨降,可种大下豆。”这里的“豆”已完全是表示植物的“豆”字了。

“豆”字变成植物后,作为器皿的“豆”字虽然没有立即消失,但人们已经很少用到它了。到了今天,“豆”字早就没有了器皿的身影。


0 O5 m+ N# ^0 B9 [

0 G/ n6 ~1 `+ c$ f  k1 O7 X1 u" C* b7 a8 n6 u9 {3 i3 G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6-26 07:36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038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