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国际城市 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关键词 更全面 就是推进城市、产业、企业和人才的全面开放,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更深入 就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更务实 就是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务实开放体制,不断把双向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着力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不断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城市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加快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 脱胎于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的成华区,大批传统制造业陆续外迁,但产业基础、创新基因却在这里扎根,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成华正探索2.5产业发展新路径。 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说,近年来,成华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猛追湾片区聚集形成了能源产业、工业研发、总包结算等业态的千亿总部经济集群。去年以来,该片区“四院三司一行”等龙头总部企业正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成都东客站片区,成华正依托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的开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初步构建了酒店会展、医疗康养、金融商贸、文创文博等现代产业集群。 在龙潭总部新城,成华正积极培育2.5产业,重点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平台展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楼宇工业综合体,推动制造业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复合型转变。 “当前,我们正按照‘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发展2.5产业’等要求,将深入考察学习枢纽经济和2.5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刘光强说,成华还组建了专门的课题组,深入研究成渝、西成客专、成贵、成昆等高铁开通后,给成华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比较优势,以及成华区借势借力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物流经济的具体策略。成都商报记者 肖刚 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启舟: 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 发展2.5产业 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结算、物流等2.5产业。何为2.5产业?“我认为有两个判断,一是基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二是为这些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咨询的类似产业。”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郭启舟举例说明,现在诞生的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就算2.5产业。比如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是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受惠的最好案例,未来空间很大。” 郭启舟表示,成都提出2.5产业,将有利于产业发展,比如此前有些产业介于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产业支持政策不好倾斜,“主要是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政策,有利于形成共识支持发展。比如物流、电子商务等,都是2.5产业。” “共享单车是新的模式,我也经常使用。”郭启舟说,共享单车说明2.5产业的前瞻性,“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行为,最终是市场力量起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创建新商业模式,解决消费者的痛点,这些是过去没有解决的,2.5产业更多是呈现这样的业态。” “过去的传统产业有服务半径,而共享经济、互联网经济,商品服务是面向全国的。另外是能够拓展,具有可成长性,这是传统企业难以做到的,比如现在互联网企业,很容易就上百亿。”郭启舟表示,目前形势下,提出发展2.5产业,是抢占未来机遇,“成都具有创新基因,具有抢占新机遇的实力。”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双流机场将达6000万旅客吞吐量 成昆高铁争取年底开工 成都市交委主任刘兵: 从成都的通道建设来看,主要集中在航空和高铁上 成都市交委主任刘兵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今后五年工作中,将全力投入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工作之中。 他认为,成都要打造的三个枢纽:国际空港枢纽、国际性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从成都的通道建设来看,主要集中在航空和高铁上。” 航空: 双流机场今年增40个停机坪 刘兵介绍,从航空来说,首先是抓好双流机场扩能改造,改造从去年正式启动,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成都周边的航空资源竞争激烈,去年双流机场是4600多万旅客吞吐量,今年的目标是增加40个停机坪,满足新增航线,包括国际航线,最终每年达到6000万人次,其中国际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 其次是新机场的建设,将做好相关工作保障。场内涉及机场建设的土地,不到3个月时间全部拆完,保障新机场建设的需要,为整个机场建设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条件,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预计2019年整个建设的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到2026年形成4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 铁路: 西成客专提前到今年底通车 国际性铁路枢纽的建设,按照去年正式上报国家相关部委获批的结果,成都市作为国际性铁路枢纽,高铁的支撑能力将基本形成,形成多条出川大通道。如西成客专,可直通北京,辐射华北一带,原定明年通车,将提前到今年年底。成都到自贡,即成昆高铁,今年争取上半年批准可研报告,年底正式开工,到2020年将形成通车能力,正式解决成都到昆明,再走贵昆到华南的问题。 成达万高铁,是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经遂宁、达州到万州,主要是到华东一带,包括上海、长三角。未来成都到北上广坐高铁只需8小时就可到达,到周边省会城市只需4个小时就可到达(除拉萨)。 高速公路: 十三五期间新增里程增加2/3 目前高速公路密度是每百平方公里不到5公里,和北上广的差距比较大,后5年将翻一番,接近11公里,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要做的工作包括:对标准进行提升、几条高速路的扩能,十三五期间新增的里程会增加2/3,车道数将翻一番。“有些只有双向四车道,现在有多条八车道。包括成彭高速的扩能改造,争取今年底完成,最迟明年上半年。” 刘兵介绍,新机场的高速公路去年8月底已正式开工,龙泉山四个隧道同时在双向挖掘打通,“今后五年,整个交通的投资将超过2300亿元,是过去五年的一倍以上,任务非常重。” 公交都市: 轨道交通加速成网 刘兵表示,交通运输要贯彻供给侧改革,报告里面提出了“公交都市”的创建,包括轨道交通的加速成网。今年地铁要通3条线,新增71公里,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将达到600公里以上,相当于现在上海、北京的水平。目前地铁运行的强度,已经排到全国前三位,平均旅客人次为200万。五年后,旅客应该会到800万人次。针对常规公交,将对线路进行优化,对短途、接驳、微循环的功能进行调整。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 全面调研10个产业 形成详细发展报告 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告诉记者,针对成都产业布局,成都提出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优势产业,成都已经启动包括这10个产业在内的全面调研,很快形成详细发展报告。 成都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间协同联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对成都经济分析很准,我们需要奋发努力,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总量都还有空间。”施跃华表示,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还需要优化,“这几年在平均发展,园区结构小。我们的企业,大的不强,产值大的创新力偏弱,小企业很多,但散而不强。总的来说,结构不优,需要补短板,才能支撑服务业,支撑城市经济发展。” “盲目定位所有产业都搞,肯定不行,我们需要合理分工,需要瞄准高端产业。”施跃华表示,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优势产业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产业。有些是已经过千亿的产业,是成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有些是传统产业,比如食品饮料,可以转型升级,走绿色路线。 “有所为有所不为,哪些产业需要加大,哪些需要舍去,我们需要非常仔细的规划。”施跃华表示,未来哪些产业要着力发展,具有哪些目标企业和目标项目,需要一一落地,梳理相应企业,把产业链研究透,把产业生态研究透。施跃华透露,市经信委已经出动4个调研组,赴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详细调研包括上述10个产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很快将形成发展报告和推进方案。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摄影记者 王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