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传播网讯(鲁春燕 许鹰)近日,青神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法官们仅用两天时间即将夫妻累积多年的矛盾化解,夫妻俩握手言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法官们的高效率和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也获得了群众点赞。 一、三十七年婚姻惊现感情“裂缝”,是“危机”还是“重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郑某女与毛某男于1980年经人介绍认识恋爱结婚,婚后育有两子,如今两子均已成家立业。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两口也应该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可是,2017年1月,郑某女却向法院提起了离婚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与被告毛某男离婚。郑某女诉称,夫妻俩早已分居,2000年被告在距家门口仅2公里的地方承包鱼塘开始,就很少回家,而且被告从不拿钱回家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家里全靠郑某女苦苦支撑。如今郑某女觉得儿子已经长大,这种夫妻生活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因此坚决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拿到这个案子,法官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立刻联系了被告毛某男,告知了其被起诉离婚的事实。得知这一消息,毛某男表示很诧异,他从来没想过年过花甲了居然还会惹来离婚官司,他不同意离婚,也请求法官们一定要帮忙做原告工作,请求她不要离婚。 二、重心理疏导,多种调解方式纠正认知偏差 得知原、被告在离婚问题上截然相反的态度后,法官们决定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两人进行心理疏导。法官们采用“背靠背”的心理疏导方式,首先倾听了原告的委屈,原告一边诉说一边流泪,法官们将其对被告的不满归结为三点:第一、被告经常不回家;第二、被告不拿钱回家且不关心原告;第三、被告见不得原告与其他男人正常接触,经常说原告在外面“偷人”。 然后,法官们又找到被告,对于原告提出的三点意见,被告虽然承认是事实,但仍然处处辩驳。通过被告的辩驳,法官们发现被告的心理认知已经发生了严重偏差。于是,法官们不厌其烦,对被告连环采用“案例法”、“心理暗示法”、“心理放松法”等方法纠正其错误认知。经过法官们耐心的心理引导,被告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三、首创“认错制度”,夫妻握手言和 经过法官们的耐心开导,夫妻双方都能纠正自身已发生偏差的心理认知,但是碍于情面,双方似乎都不愿意主动打破僵局。怎么办呢?法官们灵机一动,决定采用“认错制度”打破僵局。考虑到过错方是男方,法官们给被告做起了动员工作,帮他指定了“改错计划”,要求他给原告赔礼道歉。最后,在法官们的积极努力下,毛某男主动向妻子承认了错误,并写下保证书,承诺今后的具体做法。郑某女看到丈夫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表示愿意再给毛某男一个机会,夫妻握手言和。 四、建立“回访制度”,实现真正“案结事了” 案子结了,但是法官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对于调解和好的离婚纠纷案件,青神法院建立了案件“回访制度”。在此案结案后半个月,法官们再次与原、被告取得联系,得知被告现在每天基本上都回家了,而且挣了钱也交给妻子,不再对妻子“胡言乱语”了,夫妻感情有所回暖。法官们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在法官们看来,此案得以真正“案结事了”。 从1980年2017年,37年的夫妻感情;从2000年到2017年,17年的夫妻矛盾;坚决要求离婚的原告,苦苦哀求法官的被告;从立案到结案,两天时间,青神法院的法官们运用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会知识等,成功地挽救了一对夫妻的婚姻。这,便是青神法院法官们的责任与担当;这,便是青神法院法官们的热情与为民;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青神法院将一如既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竭尽全力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献礼工作。
+ A. y) p! T: }$ x3 f% F9 W% G&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