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上元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度篡权,吕后死后,一心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协力扫除诸吕,拥刘恒为主,立为汉文帝。文帝博彩群臣建议,广施仁政,救灾济贫,精心治国,使汉又变强盛。因为扫除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晚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佳节舞龙灯,是彩灯与舞蹈的结合。据记载,舞龙灯最早出现在汉代,千百年来,沿袭流传,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 龙灯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十三至十七种,龙衣有用布绘制的,也有绸缎加以刺绣的,特别讲究龙头,它专供观赏。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区别,但制作远不及看龙精致:舞龙能上下左右旋转。第三种是灯龙,也有十三至十七种,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燃蜡烛,在夜间翻舞,犹似火龙,象穿花灯,这种灯龙,由于没有龙灯牵连,舞时要求循执连贯。 龙灯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如卧沙打滚,叠被格、掏尾子,操大把、摆龙门等,最为精彩的,可算金龙盘玉柱。不论哪种龙灯,都配有龙珠一个,龙身以烛为滚灯,就叫双龙抢珠,其艺术效果更为可观。 按照传统习俗,在元宵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珠形带馅的汤圆或水饺,后来,人们又把它称作元宵。辛亥革命以后,窃国大盗袁世凯得大总统位置,他认为元宵的谐音字是袁消,感到不吉利,即在一九一三年元宵节前,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所以,至今一些地方还把元宵称为汤圆。在我国南方等地现在还有吃元宵茶的风俗,是在热的面汤里放上各种茶果。这天有些地方还要把出嫁的女儿接回来,叫做躲灯。 古代咏春诗话 春天,是四季中最富有生机的季节,也是花的季节,诗的季节。古代有许多咏春、颂春、描春、盼春、游春的美妙奇句,读来兴味盎然。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优美,意境新鲜,富有生活情趣。宋代诗人苏轼的《立春》词颇有趣味:“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的桃红红似肉红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全词中用了七个;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春牛”、“春杖"、“春幡"、“春胜",都表示了春天来临的气息,勾画出作者慕春之感情。唐代名僧蛟然诗日:“春日绣衣轻,春台虽有情。春烟间草色,春鸟隔花声。春树乱无次,春山遥得名。春风正飘荡,春瓮莫须倾。”诗中句句“春”字开头,一句一幅春景,一句一种春情。“春日”、“春台”、“春烟”、“春鸟”、“春树"、“春山”、“春风”、“春瓮”,构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春景。 五代后蜀的词人欧阳炯《清平乐)词,写立春用了10个“春"字,即“春来阶砌,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句句用"春字点缀,进一步渲染了春的气息,给人以美的感觉。唐代诗人自居易(亿江南)中,有赋春江的诗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此诗句很受后人赞赏。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以浓郁的诗情,高超的技法,写绝了春雨的特色与意境。宋代的宋祁在《玉楼春》词中写道:“绿杨烟外晓寒径,红杏枝头春意闹。”词中的绿杨、红杏、春光、春色无限明媚,再用一个“闹"字则更是境界全出,使新更显得生机盎然。明代诗人蒋一葵的回文诗《咏春》中,只用了10个字:“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寥寥几字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一副上好的咏春诗画,重新断句为“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春柳,晴春弄柳岸啼鸣。”,这首回文诗别具一格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古诗中写的好的春诗,要算梁元帝的《春日》,全诗22句中,竟用了27个“春”字。诗日:“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入春不见。不见怀春入,徒望春光研,春秋意何在,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秋春自结,春结谁能申,欲道春园趣,春忆春时人。春入意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诗中“日日".、“处处”、“不见”、重复使用两次,字法稠叠,实为奇文,把“春”写的惟妙惟肖,备受世人赞赏。 春天来到,也是“游春”、“踏青”的好时机。古代不少诗人为此发感。杜甫乐府诗《丽人行》中日:“三月三日天气断,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是三月三日,是古代人们游春的节日,长安城河边游春的妇人多,大人、小孩、老人、妇女在明媚的春光里,相约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尽情的欣赏大自然的好风光,实是一件乐事。 + Y* g/ T: ~. E9 I( a(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