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凤凰古城闹腾得一发不可收拾! ![]()
晨雾中朦胧的沱江,还点着渔火的竹排,古旧的青石板上,传来远处轻盈的脚步声,烟雨中看不清脸庞的姑娘们约在江畔一起涴纱。对岸的吊脚楼,还未开窗,那苍旧青苔的木板房里还造着梦。 ![]()
四年前,第一次来到凤凰,便是这样的印象。我一直以为的边城就是这里,而翠翠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殊不知被沈从文的一支笔给恍惚了一下。 ![]()
我们似乎都记得翠翠,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误以为凤凰就是边城,可真正的边城应该是宁静质朴的,它不被尘世打扰,是藏在一个被青山绿水环绕的角落里,那里三江汇流,却没有昼夜不停的吵闹,晨起晚睡,安静得让人感到十分美好。 ![]()
厌倦了古城小镇的商业,也乏了各个角落里寻找记忆,更是恨那些摧毁性的修复。每当有谁向我推荐一个小镇或带我一个古城的时候,我总是提不起兴趣,倦了,乏了,很多往事只能听说,可本该岁月能够留下的却惨遭不测。 ![]()
所以,我所走的这一片土地上,哪里还有原汁原味的古旧。少,甚至更少,但突然来到茶峒,就一阵惊诧,甚至想说这样的一句话——都什么年代了,还过着这样的日子。顿觉自己是来了一个与世不问候的地方。 ![]()
而这里就是边城,故事开始的地方。 特别明显的证据就是江对岸的孤岛上还造了一个翠翠和大黄狗的石像。 ![]()
走在古旧的石板路上,十一月的阳光暖得让人像是回到了四月的时候,江畔的树仍是青色的叶子,挨着街巷的老房子旁的那些几十年的老树仿佛是刚刚发出新芽。当地人搬着张椅子,凳子坐下阳光下,聊天,吃饭,晒太阳,有的甚至是睡着了。画面安静,而且美好,一颗厌倦乏了的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 ![]()
我一直想寻找小时候的记忆,还没有过十岁,仍是九十年代,除了洪江古城使我回到了过去,第二个可能就是这里了。 ![]()
虽然我的记忆里并没有边城和翠翠,但今天的边城竟然还有着九十年代的面孔,像是岁月被复制了一般,除了有些房子新了点,可大多还是沈从文书中的样子。 ![]()
一连下了几天雨的湘西,在我来到茶峒(边城)的时候,突然就放晴了,天空格外的蓝,不论走在哪个角落,阳光的味道使人更加怀念《边城》。辣椒,小葱被晒在石板路上,吊脚楼的窗檐下凉着一家大小的全部衣裳,散着香气的梅干菜暴露在太阳底下的时候,我真想买一斤五花肉回来炒一锅。 ![]()
安静看不到游客的江畔,当地人似乎并不抗拒我们的到来,实际上茶峒也被圈成一个景区,好在因为凤凰的闹腾,它就被遗忘了,这听起来有些惨淡,但无人打扰正好是保护了这里。 ![]()
当别处坐船只是摇摇曳曳,感受一把的时候,茶峒的船渡就极有意思,这跟我小时候过江坐船渡的画面差不多,只是茶峒的船渡更加古老——一艘大船,一根粗铁链系着两岸,再穿过大船,大船就像是拉着这根铁链两岸往返渡客,这就跟以前老上海的电车一样,只能走一条路,无法更改线道,因此这条老船又被称为“拉拉渡”,至今还在使用,只是水涨的时候,只能坐小船,老船经过风风雨雨,已然不再那么经用。 ![]()
但人们没有遗忘它,它仍是运行着,还在码头建了个石碑,石碑就写着“拉拉渡”三个大字。但在码头的石阶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像塔一样的建筑,那是红色记忆,革命时代的许多传奇都发生在这里。只是吸引我的还是茶峒的古旧生活。这一点在街巷里尤为突出。我甚至是错觉——错觉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十岁以前。 ![]()
也许是到了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巷子里的余晖使得几条老街看起来特别有年代感,人们的生活很简朴,而且简单。 ![]()
晚饭的时候,他们捧着碗或蹲或站在门口,吧唧吧唧吃的时候,还相互聊着天,有时候会笑得很开心,这与我小时候捧着碗饭去邻居家串门一样,有时候碗里的饭吃完了,就直接在邻居家盛饭夹菜。 ![]()
![]()
当附近的小学下课铃响起来的时候,街巷里一下子跑出来许多小学生,一张张稚嫩的脸孔跟城市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她们会在简陋的商店里买着零食吃,会抱着篮球出现在你的眼前,若不是有的孩子戴着帽子上写着“李晨”两个字“,我真的我被岁月恍惚了。 ![]()
当年迈的奶奶在门前闲坐着的时候,一副安静祥和的模样让人感动,只是这样,我差点掉出了眼泪。小时候的记忆可能没有那么多灿烂,但长大后才意识到那时候的画面和场景多么令人怀念,就像是远方的人突然之间很想念家乡一样。 ![]()
因此一个人慢慢走在边城的街巷里的时候,偶尔看见的场景都忍不住一阵唏嘘,即便只是门前的几个空凳子空椅子,没有任何人出入,那都是过去的画面。 ![]()
我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大概还是这个样子吧,人们生活的场景依旧没有多大变化,老人和孩子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仍交集着同一个年代。 ![]()
许多铺子里做的买卖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比如弹棉花,记得小时候二叔家就专门做这个的,村镇上家家户户要做新棉被都会去他那儿,完全手工弹,弹得棉花满屋子飞起来。 ![]()
只是没想到,这多年过去,几乎快是二十年了,竟然会在边城再次见到这熟悉的手工弹棉花。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个民间传承,传承着记忆和最质朴的生活。 ![]()
尽管现在的生活,几乎没有人会想着种棉花再去弹棉花被,哪怕就是花钱买这些弹出来的棉被,也是很少的。 ![]()
大多数人都遗忘了它,就像是这小城里的街街巷巷一样,虽然不繁华,但生活过着还是??过去那般没有拘束。 & w' k& u L; H: v/ v1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