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太阳这么大,您还扫啥子地嘛。”“不行,我做得动就要做!”昨日,记者来到双流区胜利镇白塔村的一户农家,刚进门就见到87岁的朱少清老爷子正拿着扫把不顾孙子反对,准备出门维护那条多年前他为方便村民出行义务修的山间小路。清扫地面,整理杂草、清淘沟渠……这样的活,这位耄耋老人已经坚持干了20多年。 “朱书记嘛,不简单,是我们真心敬佩的好党员。”提起朱少清,胜利、花源两镇群众无不称赞。曾任村支部书记的朱少清不仅在任时积极带领村民发展致富,退休以后依然热心村务,义务当起“宣传员”“护林员”“文物保护员”,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不管小情大事,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这是拥有62年党龄的老党员朱少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辈子无私奉献、情系群众的真实写照。 义务修路 执着续写“雷锋精神” 白塔村内,一条1公里多长,宽近2米的乡间小路沿山蜿蜒而下。“当时修这条路就是想方便大家赶场嘛。”朱少清告诉记者。据悉,白塔村与板桥村、花桥村等周围山间多个零散的村镇紧密相连,长久以来,周围的村民要想挑着担子去附近的场镇赶场就必须在山势险要、坡险路陡的“九倒拐”自己辟出一条路来。晴天还好,到了雨天过路的行人挑着沉重的担子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到家时俨然成泥人。行人过山大多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朱少清见此情况便决定自己在“九倒拐”的山沟里开辟一条方便过往行人上山下坡的平坦道路。1991年开始,朱少清便自己扛着锄头、土箕、铁铲来到山沟里开始挖路。他先将山沟两旁一人多高的杂草杂树清理掉,又除去大小石块,接着又靠自己一双手来铺平路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朱少清都坚持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提着簸箕出门修路。“朱大爷脾气倔,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完。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几乎一直在下雨,他挖的那条路因为山体垮塌被堵了,可朱大爷还是要去修通路,劝都劝不住。”朱少清的邻居杨先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敬佩。 经过2年多的辛苦作业,朱少清老人硬是在“九倒拐”旁的山沟里开出了一条1公里多长,宽近2米相对平坦的道路。“我是一名老党员,看到大家走在满是泥巴,磕磕坎坎的路上我心里就不好受,我只是想,在我还有力气的时候就要为大家做点事”朱大爷告诉记者。20多年以来,朱少清老人隔三差五就要带上工具去他开辟的这条山间小路上除草、垒土、平路,维护这条连接周围多个村镇的小路,方便村民出行。 热心村务 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 退休之后本应安享晚年,与儿孙共聚一堂享天伦之乐的朱少清根本闲不下来,又义务当起了“宣传员”“护林员”“文物保护员”,为村上建设出谋划策。 虽年事已高,朱少清老人每月都会积极参加“党日活动”,将自己服务群众的事迹和心得分享给年轻党员。“感谢朱老,他的分享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党员的责任和担当,树立了鲜明的榜样。”朱少清参与的“党日活动”,已成为年轻党员们最爱的党课讲堂,党员精神就在生动的讲堂上传承。 在去年村里编著村史之际,德高望重的朱少清老人主动请缨协助编著村史。“白塔村这片的民风民俗、历史文物,朱老都很了解,各方面都说得头头是道。”工作人员说到朱大爷连连称赞。 不仅是“活历史书”,保护文物上,朱少清也积极参与。白塔村所在的胜利镇是古蜀文化历史名城,多年来盗窃文物现象猖獗。政府虽多次采取行动打击盗墓,但由于各个文物点散落在2平方公里的牧马山深处,过于分散,很难监管。为了脚下这片深爱的土地,朱少清还义务当起了文物保护员。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7个文化保护点的路线上,朱少清自己也记不清走了多少遍。“一有空我就会去山里转转,去文物发掘点看看,这些历史文物一个都不能少。”在朱少清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主动加入了文物保护小组,盗窃文物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随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爷爷的执着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后辈。作为党员,我也想为村里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朱少清的孙子告诉记者。在商海博弈多年,事业有成的他,目前也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助民增收。 本报记者 王丹 文/图
" }, W: `8 G2 k"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