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勇士》拍摄现场,演职人员不畏艰苦,力求还原红军长征的真实故事。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电影《勇士》导演宁海强的心曲。 6月9日,本报记者在宜宾市长宁县蜀南竹海现场探班《勇士》剧组时,宁海强告诉记者:《勇士》的拍摄本身就是一场战争!因为时间紧,拍摄任务极重,剧组完全是在一种军事行动的指挥下、谋略下、策划下去进行,要不就无法完成。 电影《勇士》由国内著名影视剧作家赵冬苓、赵宁宇编剧,由我国著名军旅导演宁海强执导,由李东学、聂远领衔主演。该片讲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强渡大渡河,勇夺泸定桥后成功渡过天险,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一页篇章。 目前,《勇士》的拍摄工作全部完成,已于7月10日杀青,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剪辑、混录及特效等后期制作工作,电影预计10月中旬在全国上映。 当年红军走过了什么样的路,剧组就走过什么样的路,各种曲折,只有设身处地去感受过,方知究竟。 海螺沟一天经历四季 以勇士的意志拍摄《勇士》 4月20日,电影《勇士》在北京举行开机仪式后,在四川选择了甘孜州和宜宾市长宁县作为拍摄地。据了解,拍摄电影《勇士》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以战争类型片的手法展现勇士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口的非凡经历,生动刻画出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勇士之情。 摄制组在四川海螺沟拍摄了一个多月,经常在丛林里穿来穿去,被很多不明蚊虫叮咬,演职人员的肚子、腿、胳膊上全是伤口,有的还起了疱疹,有的伤口周围肿了起来。 “即便是被蚊虫叮咬得厉害,我们500多人的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勇士》的团队,带来的是红军的震撼事迹,大家拧成一股绳拍摄,目的就是为了再现这个。”导演宁海强说,因为取景拍摄要在山上完成,团队每天都需要盘山,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车程都是很正常的,山路通行艰难,每天都要来回颠簸。在海螺沟拍摄,一天要度过四个季节,演职人员们必须不断适应。宁海强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坚守这样的意志,来拍摄《勇士》这样一部电影,已经被勇士情怀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拍摄《勇士》,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了勇士。” 大雨中再现急行军 现场气氛悲壮而凝重 6月9日是端午节,宜宾下着大雨。在蜀南竹海七彩飞瀑附近的《勇士》拍摄点,上百名演职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准备冒雨拍摄红军战士走过娄山关战友墓的场景。 下午4点左右,虽然雨下得有点大,但拍摄工作依旧进行:红四团的红军战士,扛着机枪、弹药箱等物资,穿着草鞋,踩着稀泥,从娄山关战友墓边走过时,战士们情不自禁地用凝重的眼神望着战友墓,随后继续急行军。 整个过程没有声音,只有动作,只有眼神,还有淅沥沥的下雨声和急行军的脚步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拍摄现场有一种悲壮而凝重的气氛。在导演的指挥下,战士们路过战友墓时,纷纷脱下斗笠,表示对战友的敬意。 导演宁海强说,拍摄的时间很紧张,电影要在10月中旬上映,每天都有拍摄计划,由于剧组是全天候拍摄,下雨天本来可以不出工,但仍需要到现场看一下,有没有其他场景拍摄的可能。 记者看到,采访中,宁海强有个习惯动作是看表。是的,对剧组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那么重要。 ![]() | 主创人员(左起:剪辑师王淼、制片人赵首选、导演宁海强、制片人周士民、视效总监曹永)在拍摄现场合影。 |
还原历史 回归红军走的路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在跑” 宁海强说,拍摄电影《勇士》的高难度之一,就是用什么方式还原历史,让现在的人相信,30个小时能跑240里? 为了体现急行军,很多镜头里都有跑的场景,演员需要不停地跑。战士穿着草鞋在山里跑,在丛林里跑,脚被荆棘扎破流血。这些细节片子里本来没有,但战士们的真实故事感动了剧组,于是导演决定把这些细节体现到片子中。 电影里,还有在高原和山峰雪线上奔跑的细节。剧组在四川康定情歌(木格措)拍了3天,那里的海拔最高有近4000米,“第一个有高原反应的就是我,所以当大家都在说到那里去拍摄的时候,我都在拖,我在想在那个环境下自己能不能适应,后来一试确实不行,到了上面就出现了脉搏急跳、呼吸困难,头疼,难受,只能靠吸氧来调整。” 在高原上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要有毅力和信念。从安顺场跑到泸定桥,300多里路要不断表现出跑,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在跑,剧组在拍摄过程中也几乎是每天都在跑,而且是同一场景反复地拍、反复地跑。战士们跑进丛林,跑到大渡河边,跑过大山,如果将演职人员们跑的路程加起来,也或是一次“长征”。 为了体现周围环境的变化,摄制组选择了去贡嘎山拍摄,将所有演职人员用索道送上雪线,光是运送人员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晚上在山上搭帐篷过夜。 为什么不到山下不缺氧的地方拍摄?面对这样的疑问,导演宁海强说,因为想要把最真实的东西、80年前的那种感觉告诉观众。在山下找个林子,或者人工林子里跑一跑,根本就不是当年。电影要有质感,一切都要回归红军走的路。 导演说 “用细节去感染感动观众” 宁海强说,“现在我们提倡军人的这种血性,能打胜仗,其实那时候每一个红军战士都具备这样的要素,这是军人灵魂的传承,13条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这不是假话。不存在拍一部电影去教育人,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公正的看法,电影需要去感染感动观众,吸引观众去接受,接受那个时代的情感,接受那个时代的人物。” 主演说 “平凡和伟大融合一体就是勇士” 聂远扮演红四团政委的角色,通过拍摄《勇士》,他慢慢去体会和感受红军走过的路。“在和平时期生活得很幸福的我们,一定要记住那段历史,要感激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了和平,要去感受他们的精神,同时,也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要懂得去珍惜。” “他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勇士,他们有信仰、有坚持,他们完成了常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在剧中细节上的东西,我们根据人物的不同,情节上有不同的展现。我们生活于和平时期,用轻松的心理去感受和感悟当时红军那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为了自己的信念和信仰生存下去活下去,完成自己的革命目标,这种轻重把握很难拿捏。不像以前的戏,一出来就喊口号,口号可以喊,但什么时候喊?不是什么时候都喊口号,有些精神和能量的传递,不是一定要喊出来,可以在一个行为一个细节当中,让别人感受到,这才是我们这个剧突破的地方。”聂远说,这群勇士不是钢铁之躯,但他们完成了常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平凡和伟大融合在一体就是勇士。 “拍这部戏给人生补了一课” 李东学在剧中扮演红四团团长,他说,拍这部戏给人生补了一课,对长征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绝大数中国年轻人不了解长征,对这群勇士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知道但没有深刻的感受,只有真正查阅资料,去了解他们为什么能够两天跑了240里路,为什么敢去爬泸定桥,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为什么要革命。“我希望这个戏,能够勾起大家这些方面的兴趣。勇夺泸定桥的重要意义是它决定了全军的存亡,红四团就肩负着这样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天跑完240里,刚开始我也不信,查阅各种资料后,中国人、外国人写的资料都查阅了,还去了长征博物馆,才知道这个战役被拿到美国西点军校作为公开课。拍戏就是这样,得自己先去了解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样的人,再去投入。 宋成均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张勇 摄影报道
1 ]. |! {* w) R9 z&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