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个隋炀帝,是个著名的昏君。说他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横征暴敛及骄奢淫乱,更关键的是他不能容人。按说隋炀帝杨广在做皇帝前也算得上是一员猛将,有胆有谋,是他亲率大军灭了南方的陈国,结束了中国南北朝分裂长达数百年的局面。但他喜欢的南朝皇帝的宠妃张丽华却被他手下的大将高颎杀了,高颎还提着张贵妃的人头来向杨广汇报,说南朝要是没有这个女人祸国殃民不会这么快就灭亡,把杨广当时就气得七窍生烟。后来杨广当了皇帝,最先做的事儿就是找个理由把高颎杀了,结果为了一个别国的妃子而自毁长城。 隋唐时期都曾征伐过高句丽,但结果却不一样。隋炀帝登基,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贺,惟独高句丽没来,隋炀帝便亲征高句丽,倾全国之力攻打,却不能攻下都城,最后他是大肆劫掠而去。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也打不下来都城,可唐太宗撤军前叫人在城外留下大量丝绸布匹,然后自己下马向守城的官兵行礼,以示对顽强守城之官兵的尊敬。结果没过几年,高句丽内部便发生分裂,唐朝军队在原守城将领的引路下一举攻下高句丽都城,将高句丽纳入唐王朝版图。 隋炀帝与唐太宗结果的大相径庭,缘于他们有没有气度。《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气度”的解释则是指一个人的气魄,内含有不凡的意思。看看,气度就有这么大的功效,它可以令山河动容,令敌人胆寒。正是有了如此不凡的气度,李世民才会被当时唐王朝周边那么多少数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而隋炀帝因为没有气度却亲手葬送了大隋帝国。 自古成大事者,必都有大气度。《三国演义》里周瑜没有气度,虽有才华,但却被诸葛亮用计活活气死。成大事者,必胸怀天下,气吐河山,尺寸之心容物容人,更容世容天下。这是伟人的气度,是时代不灭的星辰。昔者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老人命以仆妾之役,张良油然而不怪。对于一个血气方刚曾谋划击杀秦始皇的青年,遭到折辱本应拔剑而起,可张良没有。一个胸怀至伟宏图的人总会不知不觉地吞吐宇宙。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张良的心中容得了这个天下,当然便容得桥头上这个倨傲鲜腆以试张良的老人。气度,成就了留侯。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苏东坡命途多舛,屡遭陷害,却自以为天下无一不是好人,最终使得陷害他的小人也于心不忍。面对着一群围攻过他的卑鄙者,苏东坡唯一笑而已,这笑里没有苦涩,没有冷冽,只有一种坦然而壮阔的气魄,是为能容。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吟出“大江东去”的绝唱。他把举世的污浊容下,化为一泓泉水,然后尘不沾身水自清。这是苏东坡的气度,成就了震烁千古的才名。陈胜没有这种气度,空有鸿鹄之志却无容人之量,最终众叛亲离,下场惨淡。他被自己囚禁在自己给自己的桎梏里,得了这天下却又容不得这天下,最终又被这天下轻而易举地辜负。 一个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个人的气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古人论此,大者有“王者气度”,小者则有“小肚鸡肠”。有“王者气度”的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把国政委托给曾是仇敌的管仲,在管仲的改革和治理之下,齐国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超级大国。“玄武门之变”前,魏征曾多次劝太子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却重用魏征,接受他的上谏一百多次,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气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胸怀,气度又像是一种高营养成分,一旦拥有了它,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种高层次的人格和品质。上天总赋予胜者非凡气度,而赐予气度非凡者以胜利。或许我们永远成不了伟人,那有何妨去尝试以伟人的胸怀接纳整个世界?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每个人都能拥有能容的气度,作亘古不灭的星辰。
# e. }* T; I: P* @8 X$ x$ L 4 H; R+ l/ ] L! U. h5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