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留守儿童困境,摸清人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在城市有机会,故乡也回得去,留守儿童的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我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也许会在今年找到答案。据报道,今年,民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开展留守儿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以实现精准帮扶。 这是我国首次摸底留守儿童人数。而此时,第一代乡村留守儿童已经流动到了城市,成为第二代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一代”的命运正在他们下一代身上重复上演。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留守儿童与父母无法在一起的彻骨伤痛,一次又一次撕裂着社会,成为我们这个国家亟须愈合的伤口。 数据统计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来了。这意味着,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终于不再以模糊的面目存于官方的档案之中。无论是民间所说的6100万,还是专家预估的1亿,对这一庞大群体人数的追问,最终会指向一个目标——寻找对策,改变这个群体的命运,也改变国家的命运。 多年来,数千万家庭的伤痛已经累积成危急的社会问题,许多远离父母的乡村孩童,享受不到健康稳定的家庭关系,得不到持续、完善的家庭教育,沦为社会边缘人群。对社会,他们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中的自杀或是杀人等极端事件,无不显现了这个群体的无助。失去了父母之爱和家庭温暖的他们,必然会在成长过程中留下遗憾,甚至成长得不够健康。 解决留守儿童困境,摸清人数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 如何让他们“在一起”?一直以来,人们多呼吁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打破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的体制障碍。但事实是,一方面,城市有限的人口承载力使得户籍门槛一时难以降低;另一方面,越来越高的城市生活成本,令许多农民工自身也难以立足。 在力求打破体制障碍,让留守儿童去到父母身边的同时,我们能不能重构乡村,让出走的父母回到孩子身边?上个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颁布,首次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顶层设计。 文件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改变“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的无奈现实,实现“到2020年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的目标。 乡村重构,就是让村庄成为回得去的故乡,通过城市反哺乡村,重构乡村经济、乡村空间、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父母回乡创业和发展。据报道,在留守儿童相对比较多的贵州,一些乡村90%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以往困扰当地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已有所缓解。而在重庆,积极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年来,留守儿童已经减少了约18万。在城市有机会,故乡也回得去,留守儿童的困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芗 ) [& u# U. M. e+ W; k;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