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4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能源汽车骗补是否严重不是清查力度的衡量标准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14:54: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出人意料,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话题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这次会议除了确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以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还提出了五点措施,包括中央机关新购车辆须50%以上是新能源车,扶持动力电池发展,并正式提出了“以奖代补”概念。而打击新能源“骗补”行为也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之一。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骗补”乱象是经济观察报在2016年1月16日独家揭露的,此后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在上述报道刊发之后,工信部相关部门曾致电经济观察报,做出专门回应。当月22日,工信部联合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四部门正式下文,启动了对行业内骗补的调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一次论坛上也专门表示,要对骗补行为清查。但应该强调的是,新能源汽车骗补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尽管截至目前,没有一个人或者任何部门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存在的骗补情况有较为细致的了解,但业内人士对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存在一直心知肚明。事实上,经济观察报记者在采访调查过程中,也接触了不少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他们对此均有了解,并表示新能源汽车骗补已经引起各方面连锁反应,甚至为一些企业深恶痛绝。比如工信部,在我们报道出来之前,已经在酝酿调查。只是,直到去年底,还没有人愿意去捅破这最后一层窗户纸。

  如今回过头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对怎样的行为才是“骗补”一直难以有明确的界定,诸多骗补方式也伪装在“模式创新”的面目下,真假难辨;另一方面,可能是有不少人愿意在这个泡沫中游泳,毕竟刚刚潮起;再者,也有人担心批评会打击新能源汽车这个尚处于幼苗阶段的产业。但是越来越大的数据黑洞和越来越糟糕的行业乱象面前,质疑者也终于发声,而这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

  新能源汽车从2014年正式进入火爆期,相关利好政策接连出台,这直接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对于汽车制造商,只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就能获利,不管是一台还是两台车——一些企业之所以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并不是因为看好市场,也不是技术储备到位,仅仅是因为本省补贴被外省企业拿走了。这样一些略“任性”的理由,导致了简单粗暴的投资行为,也使得一些无论是技术还是舒适性上都无法满足市场要求的产品面市,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分拆来看,乘用车中骗补行为还很少,而电动大巴、电动改装车中,骗补行为较为严重。本期报道中,我们专门就6-8米电动大巴中存在的骗补进行了专门的调查。6-8米电动大巴因为补贴金额大,是骗补的重灾区。工信部此前的调查也瞄准了这个方向。这次,经济观察报从公安部上牌数据——这个最能说明问题且最可靠的数据入手,详细揭秘了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剖析了这种恶劣行为对大环境所造成的破坏。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一小撮”企业的骗补而招致的几大部委联手调查,对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方面,这造成了消费者的不信任,恶劣性被放大至整个行业。其次,劣币驱逐良币,真正投入资金、艰难地攻克技术的企业反而被低质低价的产品逆向淘汰。第三,这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因而,尽管我们无法准确给出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具体规模,但如果不在事态恶化之前控制住局势,毒瘤会越长越大,最终让整个产业进入病态。

  也正是如此,虽然疾在腠理,但不治将恐深。虽然我们无法详细统计出行业中存在的骗补规模,但无论这个规模有多大,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如此,财政部才表示要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对各种骗补和寻租行为给予严厉打击,也正是如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才会专门对此发声。在这个时候,任何掉以轻心的举动都会为未来的发展埋下“地雷”,制造隐患。

  但同时,清查和整顿需要掌握节奏,不能因噎废食破坏了行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不能因此一竿子打死所有企业。成绩和问题需要辩证来看。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骗补”套取资金的行为是恶劣的,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拿着国家支持技术研发的专项资金,却毫无进取之心,左右观望政策——这种“技术不作为”也是一种“骗补”,只不过手段更为高明,情节恶劣程度却不低于赤裸裸的造假骗补。我们是否有办法来对此进行约束和监管?

  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作为制造行业典型代表,是强国战略重要一环,也正是如此,我们在传统燃料车和新能源汽车上想方设法,希望实现“弯道超车”。如果不扶植真心实意做研发的企业,迎接我们的可能又是黄粱一梦,最终又将市场拱手让给他国企业。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这是政策制定者此后的重大课题,而已经实行多年的汽车产业政策怎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新进入制度是不是可以修改一下?政策也许到了可以完善修改的时候了。(王国信)

$ \5 W: d9 v6 G$ ?& K! k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12-14 07:45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