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聘团引热议 某用人单位的林先生: “你需要让选拔的人看见你有自信和自立的一面,而不是展现的是还需要呵护的形象。”林先生说,像这样父亲直接帮忙递简历的情况,他觉得真有点“过”了,企业不敢请这样的员工。 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 “如果说上大学的新生第一次出远门,家长陪着来学校,还可以理解。但是,学生要走出社会,家长不应该还不放手。看起来是关怀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2月28日,20℃的太阳天,让成都人感觉到了热。而在成都市今年首场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气氛比外面的大太阳还要热烈。 “真有两把刷子?就来找我吧!”这是一家教育企业直白热情的宣传语。在本次招聘会上,总计6万个岗位向求职者伸出橄榄枝。而周末两天,抱着简历和梦想来的年轻人,有11万人。 “收获不错,有8家单位收了我的简历。”拖着旅行箱,从绵阳赶来应聘的刘文静,笑嘻嘻地满载而归。 在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之外,华西都市报记者意外发现了一个群体:“陪聘”父母团。他们戴着老花镜,用手机拍照,或者将岗位信息抄写在小本上,或者帮孩子递简历。 而对于家长“陪聘”,用人单位和专家持有不同意见。孙儿忙约会 70岁奶奶上阵帮忙找工作 28日下午2点,距离招聘会结束还有最后两个小时。在成都新会展中心7号馆D区,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展位上,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的太婆,正拿着小本儿,抄写着一个知识产权代理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要求的内容较多,太婆抄了一会儿,准备拿手机拍。但是摸索了半天,却不知道如何拍照,只得向旁边一位男士求助。 “哎呀,我都70岁了,用不来手机照相。我自己的手机不能照,这个手机是家里人给我准备的。”拍完照,这位姓张的太婆给记者讲起了自己的苦心。“我是帮孙孙来的,他今天有外地的同学来成都,去陪人家了。这个工作问题没解决,我自己心头着急。”张婆婆说,孙儿两年前毕业于成都一家高校的电视电影专业,之后去了电视台实习了半年。由于电视台招人要求的是重点大学,孙儿没有机会留下来。现在在一家培训企业里干人事工作,工资不高。 张婆婆说,对于长辈们来说,孩子应该找个薪水更满意、更稳定的职业。她每天都为孙儿着急。之前看电视知道了招聘会的事情,她就提醒过孙儿多次,但孙儿最终选择和同学会面,她就干脆自己“杀”过来了。 “管他好的歹的,把信息先抄回去再说。”张婆婆说,她自己觉得跑个腿倒没什么,关键是希望年轻人能自己上心。 帮女儿递简历 企业婉拒了好心的父亲 7号馆E区,是28日当天为应届毕业生设立的求职专区,不少毕业生驻足于此找寻机会。一对父女组合吸引了记者注意。这位身着正装的父亲,拿着装满女儿简历的文件袋,认真地比对着展台上的信息。 “你好,我刚看了看这个行政内勤的职位,比较适合我女儿,这是她的简历。”父亲说话间,从文件袋里取出了一份简历。女儿则一直跟在父亲身后,时不时咬着嘴唇。 “你不是来应聘的,是你的女儿来应聘?”这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林先生并没有忙着收简历,而是反问了他一句。 “是的,这就是我女儿。第一次找工作,我给她壮个胆。”父亲笑着说,把女儿推到展台前,女孩有点紧张地低下了头。 “你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这个工作可能并不适合这个姑娘,因为以后会有很多与人沟通的环节。”林先生的话比较委婉,但明确表示无法考虑女孩的应聘。 当众吃了“闭门羹”的父亲,有点尴尬,还是对林先生点了点头,带女儿离开了。对于父亲帮自己投简历,女孩并不愿意接受采访。父亲苏先生则说,其实自己也觉得应该孩子自己来,但孩子是第一次参加社会上的招聘,一直鼓不起勇气,他才陪着来了。 焦灼的父母 不晓得娃儿到底要啥工作 在8号馆外的台阶上,记者看到了坐在台阶上休息的秦先生父子。这一天,来自仁寿的秦先生,陪22岁的儿子在三个馆里逛了4个多小时,中午吃了个盒饭解决,两人买水已经买了4瓶。 小秦学的建筑工程,去年毕业后,在一个建筑公司的工地上呆了半年,觉得太没意思,就辞职不干了。这次招聘会,秦先生和儿子专程来了成都,准备能找个好单位。 “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人家看得起他,他又不满意。他想去的地方,自身条件又差点。”秦先生说,这事有点“抠脑壳”。 而成都的张女士,则因为女儿的工作问题感到迷茫:“她在北京学的计算机,想喊她回成都工作,她本人又不表态。我也不晓得啥子工作合适她。” |数字| 今年比去年 岗位少了一万多 2016成都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中高级人才洽谈会,两日招聘单位1819家(次),提供岗 位 60391 个(次),进场求职人员10.9万人次,总体 意 向 达 成 率36.0%。 2015成都春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中高级人才洽谈会,两日招聘会累计入场单位 2106家(次),发布岗位70520个(次),入场求职人员10.4万人次。 用人单位:愿看到求职者的自信 那么,企业方是如何看待“陪聘”插手的呢? 拒绝了代替女儿求职的父亲,林先生认为:父母帮忙来应聘,可能恰恰帮了倒忙。 “作为企业来讲,看到应聘者不能勇敢地站出来,而是躲在父母身后,很失望。”林先生反问道,难道你干工作的时候,也要带上父母么? 他说,也许有的孩子本身是很优秀的,他们的父母主观地觉得孩子拿不定主意,需要来帮孩子参考。但是当孩子走入社会时,就得为自己的决定、选择负责。 “你需要让选拔的人看见你有自信和自立的一面,而不是展现的是还需要呵护的形象。”林先生说,他所在的企业是第二年参加成都春季人才招聘,在招聘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来的情况还不少,大多数是父母一起来出主意。但像这样父亲直接帮忙递简历的情况,他觉得真有点“过”了,企业不敢请这样的员工。专家声音:这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如果说上大学的新生第一次出远门,家长陪着来学校,还可以理解。但是,学生要走出社会,家长不应该还不放手。看起来是关怀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成都大学副校长苏蓉认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脚步,都应该自己来迈出。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初涉世事,拿不准主意,做不了选择,要“帮”孩子一把。但是,每一个人始终都会成长,家长不可能帮一辈子。 苏蓉说,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和鼓励,让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挑战。即便是失败与后悔,那也是属于孩子自己的财富,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历练得更坚强。
( y( U4 H. o- F7 j5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