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边有条大的,在泥巴里打滚!”在围观群众的指示下,范师傅循着声音向池塘深处走去,身子一侧,竹竿一插,渔网里便多了条活蹦乱跳的鲢鱼,岸边响起阵阵欢呼声。由于太沉怕把渔网撑破,范师傅放下竹竿,双臂合力,才小心翼翼地把鱼抱上了岸。“菜市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鱼,抱着手酸!”过磅后,刚上岸的这条长近1米的白鲢,重达30斤。 这么大的景观鱼,你见过吗? 这一打渔的场景,发生在天府新区某单位景观湖旁。捞起来的鱼,则是该单位后勤警卫中心养殖的景观鱼。仅5年时间,鱼苗长成大鱼,鱼满为患,经过商议和检测,他们决定——吃掉它!景观鱼长大了,干脆吃掉! 近日,某单位大楼电梯口贴出一张告示,引起员工热议。告示写道:由于景观湖内鱼过大过多,后勤警卫中心将集中打捞,由食堂加工成“太安鱼”供员工免费品尝。但让员工担心的是,景观鱼究竟能不能吃?毕竟长期养殖在相对封闭的景观湖中,喂养的食物也比较杂乱,安全似乎难以保障。 即将成为盘中餐的景观鱼 据了解,2011年该景观湖投入使用之初,后勤保卫中心在湖中投放的鱼苗不过几十条,除了锦鲤等观赏鱼类,还有草鱼等食用鱼类用于净化水质。没想到,5年过去,湖里的鱼数量急升、体量猛增,小小景观湖几乎要容不下了。这不仅破坏了养鱼改善水质的初衷,而且过多的鱼也会造成缺氧,导致鱼群死亡。 怎么办?放归河流?条件不适合;无污染处理?成本太高。几经讨论,终于有人提议:“不如吃了。”后勤保卫中心主任黄家万说,草鱼、鲢鱼等鱼类本身就是食用品种,不存在有毒副作用的危险,而且单位景观湖实为生态湖,与新会展中心旁的天鹅湖形成循环系统,鱼一直生活在流动水中,安全有保障。端上单位食堂,很受欢迎不过,毕竟是下肚的食物,在端上餐桌前,景观湖内的鱼还经历了一道检疫环节。 黄家万说,1月11日,后勤保卫中心工作人员特抽样送到成都市疾控中心检测,检测结果符合国家《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有了专业机构的鉴定结果,这才最终促成吃鱼的计划。23日,后勤警卫中心组织捕捞队开始捞鱼,不少看到告示的员工也专程来围观。 当日,共捞出鲤鱼、鲢鱼、草鱼等食用鱼类500多斤,当下运往食堂宰杀,而锦鲤、红鲫鱼等观赏鱼类则捡回一命,它们被单独放置,待清理淤泥后,重新放归景观湖中。黄家万介绍,此次打捞只针对大鱼,留下小于4斤的鱼继续生长,中心计划之后继续买鱼苗放养,让“自产自销”成为单位的文化。 24日中午,景观鱼如约出现在该单位食堂的菜单上。有意思的是,景观鱼尤为受欢迎,打消顾虑后的员工们排着长队来品尝自己养出来的景观鱼。看起来还蛮好吃的~ 景观鱼随处可见,一般如何处理? 放归最普遍,但锦鲤会破坏生态引一渠清水,养几尾小鱼,是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景致。但时间一长,问题也来了:大量被喂得膘肥体健的鱼怎么处理? 24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青石桥精品宠物花鸟市场的6家水族店。一家锦鲤水族馆负责人刘先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很多单位和个人在我这里买景观鱼,据我所知,养不下去的基本都放归了,大多投放到锦江。当然,也有一些人放进公园或寺庙的人工湖内。”另外5位水族店负责人也持同样的说法。 “没得其他办法。不建议食用,肉质不好,而且在相对密闭的环境里生长,难免会有有毒物质摄入。”作为观赏鱼经营者,金牛区亮圣观赏鱼经营部负责人说,“我们也会放归,但不会随意处理。一般要选择稍微封闭、流动性不强的水塘或人工湖,否则鱼会因为低温而死亡”。而在部分公园人工湖内,如果观赏鱼太多,则成为二次售卖的营利方式,“因为公园内人工湖中的观赏鱼多由个人承包,如果湖内鱼过剩,承包者会适量打捞观赏鱼再次售卖。”该负责人透露。 放归虽然是最普遍的处理方式,却被专家认为具有威胁性。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杜宗君表示,锦鲤是杂交产物,生存能力较强,如果放归可能造成基因污染,破坏本土鱼类的自然状态。那不能放,能不能吃呢?杜宗君表示,虽然很少有人尝试,其实锦鲤也可以食用,但必须事先对水质和土壤进行检测。 除了吃和放,还有其他办法吗? 无害化处理最科学,不过需付费除了“吃”和“放”,景观鱼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式?成都市科农动物无害化处置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杨学军透露,目前成都已有3所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家,面向全市各类病死畜禽进行无污染处理。但现在来找他们焚烧动物尸体的多是养殖场,只有少量宠物主人愿意将宠物送来,至于单位或小区养殖的景观鱼则从来没遇到过。“其实我们对鱼类的要求特别宽松,只要用塑料袋包装好,不管活的死的,都可以交给我们处理。比牛羊之类的牲畜简单得多。”杨学军说,对于小规模的动物处理,市民缺乏环保意识,方式随意。 目前,锦江区已与无害化厂家签订协议,市民有相关需求,只需支付每公斤2元的焚烧费
" ^, A4 R4 x6 [- K. S8 @1 w d7 _$ ]3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