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7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农村已是衣锦难还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稿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4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6:50: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 g3 I4 L+ A. b5 Z& G
                                都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若是故土没有了故人,又该迁向何处?   i5 x9 u' V) Q% O, G
背井离乡是条不归路, W6 X' _% u1 k) @% A4 i

时常会觉得,背井离乡对于故乡来说是条不归路。但时常又会憧憬,憧憬着有一天,我们的乡村能如贺雪峰教授笔下描述的那样“温饱有余的农民可以继续享受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可以继续享受家庭和睦和邻里有爱;可以继续享受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和情趣。劳作是有的,却不需要透支体力;消费是有的,却不一定奢华;闲暇是有的,却不空虚无聊”。农民能过上一种“低消费高福利”的生活,过上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人,才是故乡最大的动力和活力。可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巨大的物质利益刺激以及城乡间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无论是打工还是上学,几乎全部的适龄劳动力都选择了进城。而农村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显得稍微有点人气。每年年底小乡村赶集的时候,车子已经多的连行人都难通过了。说车多,不光是数量,还可以看出地域,各地牌照的车都有,这说明打工,珠三角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从大桥修建、铺设水泥路开始,路通了、宽了,乡村却变得日益安静了。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城市的租客们回到故乡,能给故乡带来短暂的车水马龙。可是这样的日子毕竟很短,租客们会像过客一样,和故乡匆匆告别,迁徙到城市。家,有时候甚至就是连锁酒店,住几天,就走了。留下睡过的床被,父母洗干净,晒好后,又匆匆收进柜子里,等待下一个过年的到来。年底的繁华掩盖不了乡村的凋敝。

衣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可如今,农村恐怕已经是衣锦难还乡了。首先是回乡以后难以维持衣锦的生活。常听打工返乡后的人说,在家挣不到钱。田地、山地、柑橘、甚至养猪,都挣不了多少钱,用农民的话说一年到头累死累活赚的钱也不如打工挣得多。所以,不得不选择外出。钱,成了进城的原始动力。农村,终究支撑不起你的城市生活。而那些能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有份不错的手艺,比如说修房子,修路或者石碑等。有了钱后,回村以后才能建房、买车,才能过上比留守村民相对衣锦的生活。有了钱以后也才能考虑子女的进城教育问题。社会给我们的印象是: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比不上城市家庭。从绝对数上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从相对数来说,农村家庭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投入占据了家庭投入的绝大部分,没有哪位父辈愿意再让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或许在他们眼里,城市,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一种努力的回报。对于吃住自给自足的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让孩子进城和摆脱农民身份的最普选的途径。如果有钱,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没有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常听打工族们抱怨,回家或者出门,大包小包,像逃难似的。但是对于有些年轻人来说,离家又何尝不是逃难呢?

有时候总觉得有些事离你很遥远,可是这些事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你的生活。离家逃难,因为害怕相亲、逼婚、赶婚礼……更害怕遇到昔日的同窗教他的孩子喊叔叔或者阿姨。这恐怕是80、90后过年害怕回家的重要原因吧。每年回家都要赶不少婚礼,昔日的好友都成双成对,于你来说,多多少少会有些着急。更不必说整天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逼问,虽然父母不说,但是也能想到这些大概都是父母的授意吧!

( u1 f  C+ T+ ]( @8 Z
衣锦难还乡,因为回乡已经难遇“故人”了1 l; Q6 M2 x& p% P8 L! q

比起祖辈父辈,或许我们的亲情更淡薄了。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经历了“人多力量大”的时代,血缘关系成为家族的纽带。从上个世界60年代开始,村里大的家族不断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呈金字塔型结构不断延伸,越往下族员越多。由于住得近,长辈、小辈分得很清楚,规矩也很细。爷爷在世时,听他说有六兄弟,老大当兵以后就此消失,失去了联系。其他五兄弟,后来分得很散。记忆里常常见到的就是爷爷和五爷爷会经常走到一起。幺爷爷我见过一面。因为爷爷排行老三,和四爷爷住在一起,所以四爷爷的孙辈也就是和我一辈的差不多我都认识,因为住得近,走动得多。但是当我们长大,我们又带回另一半的时候,即使是住得近的经常走动的,也不一定能全认识。最近我们这辈弄了个微信群,进群的时候我们都是先介绍爷爷,谁谁是几爷爷的孙子、孙女,谁谁是几爷爷的外孙、外孙女,谁谁是几爷爷的孙媳孙女婿……从爷爷辈到我们这辈,仅仅半个时代,孙辈们几乎就不认识了。父辈们比我们强很多,他们最起码认识,看见谁谁父亲能清楚地知道我该叫他叔叔还是伯伯。不光我们同辈彼此不认识,就连父辈们的叔叔伯伯也可能不认识我们了。今年正月,去二爷爷家的一位伯伯家里,自我介绍时那位伯伯根本不知道我是谁?直到姑父说起我父亲的名字……

时代在变迁,这一现象的发生也越来越明显,金字塔越往下,血缘亲情越淡薄。等到我们的子辈和孙辈的时候,当坐到同一张饭桌上,那种亲情的陌生感,能想到该有多么可怕。等到我们想衣锦还乡的时候,会不会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的故乡怎么回?亲情淡薄了,邻里之间亦是。血缘关系尚不能维持几辈,更别说邻里之间了。金钱,能勾起人的原始欲望,亦能攻破邻里之间传统的坚守。“经济社会”这个词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农村听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这个“经济社会”,但是在有些人眼里,可以简化为“钱”。钱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已经能买到“良心”了。邻里之间有吵架的、有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的、有对簿公堂的……当很多事情被用钱来衡量的时候,昔日的熟悉感就没有了。故乡也就不是所谓的故乡了。

% Q4 F2 l& R$ H) k7 c& M
衣锦难还乡,因为回乡已经难遇“故景”了, v' ^9 _# Y( W1 \1 U! n

水田不再种水稻,山地不再是山地,路不再是曾经的路。祖辈们或许还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常听父辈们说起这样的问题,这么多山地田地以后该怎么办?祖辈们把土地交给了父辈们,父辈们又该交给谁?曾经何其珍贵的土地,荒芜的越来越多。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还和父母一起上山摘过茶,打过桐梓,一起栽过杉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也不知道哪些山地是自家的了,更别说我们的小辈了!

最近一次上山,是2013年元月,父亲说带我去看看家里的山地,差不多有八年没去过了。曾经的羊肠小道早已杂草丛生,不见踪影。山上的杉树已长得很粗、很高。但是板栗树不知道哪年就被别人砍走了,估计是当柴烧了。山地被抛弃或许我们有理由说是离居住区远,但是就在居住区旁的田地呢?它们照样难逃被抛弃的命运。处于鱼米之乡的洞庭湖流域,大米是主食。随着水稻产量的增高,以前还种两季,现在也就是种一季了,科技的进步是不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的变懒。再加上外出打工,很多农民根本就不种地了,能找到别人种就给别人种,找不到就干脆荒了。种或者不种,国家的补贴照样会给。很多良田已经变成了宅基地。稍微有心的还会在山地、田地种上柑橘、茶叶,他们不要收成,种上只是证明,这块地是自己的。

从农忙时节来看,祖辈们还在坚守着土地,父辈们坚守的已经不多了,而我们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农忙时节的故乡。现在听的最多的是,这几年树都长起来了,山上的野牲口也变多了。植被的繁盛可以说是件好事,但是这又预示着村庄的更加凋敝。


. E7 ^4 S+ U1 X* t; u衣锦难还乡,因为回乡已经难遇“故乡生活”了
3 X  `# l) N4 m, g

城市能够吸引人固然是因为有它的魅力和生活方式,而乡村能坚挺地存在,亦是由于有它独有的生活方式。我想乡村的生活方式中,“劳作”一定占有绝大部分吧。

外公外婆或许就是我见过的最典型的乡村生活方式吧。外婆出门走亲戚,很少会在别人家呆过一晚上的,她会惦记着家里。她养的猪,她牵的羊,她种的红薯,她掰的苞米。外公也是,七十岁的高龄了,他依然会惦记他在山上下的套,他依然会唤上猎狗,背起猎枪……在我的印象里,外婆很少会休息,每天都是天刚黑就睡了,刚亮就起来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看到的外婆每天不是在厨房里忙,就是在山上忙,要不就是猪圈里看她养的猪。真的很少很少看她休息。对于他们来说,劳动成为了习惯。所以他们也不太习惯用现在科技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最相信的莫过于自己的双手。作为祖辈,外公外婆对得起土地。只是他们或许不愿意去想,当我们回乡,还能否扛起锄头,还能否找到那条他们曾经踏了无数次踏出来的上山的路。所以有时候他们会对着土地感叹,觉得对不起土地,他们害怕百年之后,土地会在后辈人手里糟践得不成样子。

劳作是“故土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除了劳作以外,“故土生活”里一定不能缺少文化吧!昔日的故乡还能大家聚到一起看电影,看杂技表演,彼此之间聊得很开心,场面很热闹,生活虽清贫但是起码精神富足。喜欢和老辈们聊天,听他们讲讲以前的事,包括靠人工修水库、修电站,他们说那时候有干劲,现在年轻人肯定不愿意干这些重活、脏活。他们也说相比于以前,农村的大学生更多,甚至博士也不少,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农村根本留不住人。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愿不愿意回乡一起做点事?他说不,我问为什么?他说没前途,没希望,回来不知道该干什么?山,就那几棵树;田,荒了那么多;河,早被挖得千疮百孔。更可怕的是周围的那么多双眼红的眼睛,很难把大家聚拢到一起做点事。在外呆惯了的年轻人和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是需要文化滋养的,有盼头地活着人才会有精神。可是现在呢?“送教下乡”很难吸引农民,农村广播一般也不开。即使组建了所谓的文艺队,从事的也是商业演出。农民闲、忙时都打麻将,麻将馆开的遍地都是。图书室在哪?书店在哪?体育设施在哪?这一些,在农村严重不足。


6 p2 P4 e7 H8 m. N衣锦难还乡,因为还乡时的我们已经出现了分层4 Y2 w6 x6 a, V3 c0 |2 A

每年回家,都会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聊聊。他们大多只念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在他们眼里,或许我是读书人,跟他们可能聊不到一块。但是有时候他们说出的一两句话或许就会震撼到你的心灵,让你想清楚很多事。有时候我不明白,都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为什么有的会格外的亲密?直到某天,有个跟我聊起他们刚进城打工那会露宿街头的场景。这些,或许是我在校园生活里从来没有想象过的。举目无亲的地方,只能抱团取暖。他对我说:“人,走着走着就分层了”。“分层”,瞬间就让我想明白了。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毕竟是两条线。而这两条线带来的两种生活环境之间总有某些隔阂吧!即使都经历了社会生活的磨练,那些混得好和混得不好的,终归会有某种打不破的隔阂吧。所以有位亲戚在电视上看到某位副县长的时候,会告诉我那是她的同学,但是现在跟她没有任何关系!上学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不应该只想着房子、车子;离家的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你应该心里装着国家,装着故乡。可是回乡的时候,才发现,除了家人,故乡又何时装着你?

; P$ S( a& T* I1 Z. V. v0 X
故乡不再是故乡
# x/ {$ c) r0 G

我想,如果有“人”,故乡终归会好一点。60后的父辈被迫还乡的时候,土地对他们来说就像鸡肋,丢了可惜,但又缺少对它们的激情,他们或许已难建故乡!而80、90后的我们,或许更愿意赖在城市里,也不愿意面对凋敝的乡村,更别说建设故乡了!就连那些天天喊着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干部,也都是周五就回到了城市的家中。乡村何以寻出路?

都说故土难离,安土重迁,若是故土没有了故人,又该迁向何处?每一个地方值得留恋都是因为那里有温暖你的人,倘若有一天,故乡不能再温暖你,当你回来,你发现昔日的邻居跟你说的是这个社会已经是金钱社会了,昔日的泥路也找不到了,那些儿时的茶园,捅过马蜂窝的古树,光着屁股泡澡的河流,陪伴着你童年的橘子树,还有你回家时开口必叫的爸爸妈妈等等,当这些都没有了的时候,故乡,也就只有在记忆里了。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故乡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愿天下的祖辈都能在阳光般的温暖中度过最美的夕阳生活,愿我们的爸爸妈妈都能过上“你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的生活。

% [& y; W2 `9 C7 `& l
/ |1 C* K% l6 J0 F2 k6 Z$ A" Q  Y

231300d9xxr56o3u2a5uop.jpg (236.88 KB, 下载次数: 27)

231300d9xxr56o3u2a5uop.jpg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11-16 22:20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