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张世祥)2015年即将过去,回首一年来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这一年业内最明显的标志可谓“不断走低的价格”。但与此同时,业内多数企业又在全国“跑马圈地”,甚至之前从未涉足该行业的一些企业,也看好该行业的前景,纷纷斥资进军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各地政府在“垃圾围城”的压力下,也“疯狂”布局垃圾焚烧发电厂。 不断加快的脚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垃圾围城在中国早已是普遍现象。当前,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80亿吨,占地80多万亩,且垃圾产生量仍以5%-8%的速度增长,占地量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到2020年,城市垃圾产量将达约3.23亿吨。全国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形势严峻,“垃圾围城”现象日趋严重,对公共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凸现,也给中国的城市敲响了警钟。如何有效处置垃圾,已经成为让政府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是都是垃圾的制造者,据估算,国人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0.8公斤至1.3公斤。当前,国内很多城市面临老填埋场封场的严峻局面,但新填埋场却难以寻找,垃圾该向何处去?已经迫在眉睫。无论从填埋场的选址、供地、运营等方面,矛盾一直接连不断,从减量化的角度讲,焚烧发电厂是当前无法绕过的选择。 在网上检索“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充斥在记者眼前的是各地纷纷上马项目和各家环保公司中标垃圾焚烧项目的消息。 以北京为例,北京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这些卡车连成一排,将整整排满三环路一圈。 2009年以前,北京90%以上生活垃圾通过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每年要消耗掉500亩土地。对于土地资源一向紧张的首都,这无疑是巨大压力。而在世界范围内,已有2000多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欧盟于2001年就出台了填埋禁令,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70%-90%的生活垃圾均焚烧处理。通过焚烧后,垃圾可以减容90%,减量80%。垃圾焚烧发电在我国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预计,到2015年年底,我国投产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将超过300座。 另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向新华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投产新建垃圾焚烧发电厂17座,建成投产后全年新增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45MW之多,建成投产后全年新增处理量将接近635万吨,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当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不但速度在加剧,而且规模也日趋庞大,各地都纷纷涌现出大型项目。 在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有限公司属于北控集团旗下的环保业务板块,是北京市第一个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也是中国正在运营的垃圾焚烧厂中执行环保标准最严格的垃圾处理设施之一,配置2条日焚烧垃圾800吨的焚烧线及2台1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每天可焚烧生活垃圾1600吨,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项目。 在深圳,本土化公司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能环保”)除深耕本土市场外,也开始大规模布局全国市场。除已建成深圳南山、盐田、宝安一期、宝安二期外、在武汉新沟、福建龙岩等地6座垃圾发电厂,总垃圾处理量7150吨/日;在建与筹建项目9个,垃圾处理量17700吨/日。在建项目建成后,深能环保垃圾发电厂合计15座,垃圾处理量达24850吨/日。 值得业内学习的是,2015年,深能环保进一步把旗下的宝安区老虎坑垃圾发电厂二期工程创造的垃圾焚烧炉单炉,连续稳定长周期运行世界纪录和荣获中国垃圾焚烧处理行业,34年来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成功经验发扬光大,力推垃圾焚烧处理行业的产业升级,希冀运用高科技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解决更多城市的环境问题。 2015年8月,深能环保主编的行业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厂检修规程》经住建部批准发布,自2016年5月1日起实施;主编的《广东省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营管理规范》于7月通过省厅技术审查会审查;同时,公司“垃圾焚烧厂运行安全与技术保障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在组织实施。 在重庆,今年11月份上马的重庆市第三垃圾焚烧发电厂,在2017年建成运营后,日处理量将达到4500吨/天,届时,将是重庆市日处理量最大的垃圾焚烧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占地约350亩,建成后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4500吨,发电量接近135万千瓦/时,满足20多万户家庭用电。建成投入运行后,主城区的垃圾终端处理都会采用焚烧发电方式,垃圾填埋处理将成为历史。 另据E20环境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国内另一家上市公司绿色动力投资、建设和运营性质的垃圾焚烧项目共24个,签约垃圾处理总规模约22000吨/日;其中,已运营项目8个,规模共5700吨/日;2015年新增签约(含收购)项目4个,分别为北京通州项目、安徽蚌埠项目、北京密云项目、浙江永嘉二期工程,规模共5050吨/日。新项目处理量逐步上升,老项目运营稳健,在手的所有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绿色动力将形成年处理垃圾超千万吨的能力。 伴随着企业市场的扩张,各地政府积极上马垃圾焚烧项目的消息也纷纷见诸报端。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安徽省和重庆市各新建2两座、吉林新增3座、广东、海南、湖南、江西、辽宁、内蒙古、山西、上海、四川、浙江等10省市各新增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前些年在一些县级城市比较“流行”的垃圾填埋项目,在当前土地供应紧张和垃圾焚烧大势之下,也大有被“垃圾焚烧”项目所替代趋势,通过互联网检索发现,以县(县级市)为单位的垃圾焚烧项目纷纷上马的消息并不鲜见。 住建部环境卫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文龙及其团队就垃圾焚烧处理项目进行搜集和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4月,全国垃圾焚烧厂建成投产规模约为22万吨/日,在建约11.9万吨/日。二者合计超过“十二五”垃圾焚烧项目目标规模。 展望“十三五”,徐文龙认为垃圾焚烧行业仍然会保持快速的发展趋势。包括目前正在建设的、筹建的、已经签约的,这些都会是未来五年的增长点。 警惕低价之殇 与国内如火如荼的垃圾焚烧项目相对比,国内垃圾焚烧的价格走势似乎并不乐观。 2015年迄今,一些地方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垃圾处理费中标价屡创新低。从5月份山东新泰项目中标价的48元/吨,陡然降至8月份安徽蚌埠项目的26.8元/吨,时隔一个月后,9月份,江苏高邮项目再次刷新纪录:26.5元/吨。一时间,引发业内热议。 根据E20研究院统计,近16年来,垃圾处理的政府补贴费用呈现大幅下跌状态。 1999年上海江桥垃圾焚烧项目,垃圾处理服务费为213元/吨,十年之后的2009年即跌破100元,为90元/吨,2012年后,继续保持下降趋势,直到 2015年的蚌埠和高邮垃圾焚烧项目其服务费均跌破30元,分别为26.8元/吨和26.5元/吨,与上海江桥项目相比降低近10倍。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电分会秘书长郭云高针对绿色动力以26.8元/吨的垃圾处理费元中标安徽省蚌埠项目时,曾撰文分析,在国内,目前很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BOT模式,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由政府向企业授权,允许后者在建设、管理的特许经营期限内获得收益。同时,政府向企业提供垃圾处理补贴,这即是上述提到的投标价格。垃圾焚烧厂的另一个重要营收来源是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国家以0.65元/kwh的价格收购(不高于280kwh/吨),补贴是一种临时措施,不断降低并逐渐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蚌埠和高邮作为内陆城市,该地区的垃圾处理费虽然低于行业60-80元/吨的一般水平,但是在30元-50元/吨较为合理,然而上述企业报价显然已经逾越行业的底限。 受访的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后续可能还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毋庸置疑,垃圾处理行业价格战已经打响。而作为低价中标的企业也未必成为最终的“赢家”,如果一旦项目运作出现不利,首先将影响后续企业的经营及发展,周边的民众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而地方政府也必将为项目的“失利”背上难以卸下的包袱,行业内的企业也将深受此价格影响,在招投标过程中不免会遭到低价“暗示”。 郭云高指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些掌握先机的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经验累积,提高了效率,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可以通过降价获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谋求规模效益。 客观地说,降价竞争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会迫使有能力的企业效仿,提高效率,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淘汰落后企业,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消费者也可以从降价中得到实惠。 如此陡降的中标价格,在2015年上半年,很多企业已有些看法,认为会对行业不利,然而,也有企业认为,当前行业确实存在较多可以节约成本的空间,可以在不降低环保标准的基础上,减少支出,降低成本,降价让利获取市场竞争力。 此外,业内还有一种声音认为,当前,在垃圾焚烧行业,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业绩,从而低价拿到一些项目在资本市场上逐利,但是这种挑战行业底限的价格战未免引发业内担忧。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也曾表示,在技术上拉不开距离的情况下,价格战就成为必然。 徐海云还分析,企业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如果没有适当的盈利甚至不盈利或者亏损去拿项目,这就是越过了底线。企业之所以敢越过底线,主要原因还是政府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 政府的行为缺乏有效法律约束,除了对违规行为的“宽容”外,还有多方面表现。比如亲商主义,过度保护投资方利益为投资方投资失误买单,照顾投资方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补贴、空壳项目转卖等等。 至今很多地方还热衷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进生活垃圾处理BOT投资运营方,当然这些企业往往与地方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在投资洽谈时,协议的生活垃圾处理补贴较低,项目运行后再把生活垃圾补贴调整增加也不是个别案例。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行业内之所以低价中标现象屡次出现,是政府导向和认识偏差和脱责、企业在对市场越来越小的认识和过了这村没这店的焦虑、各种热钱对该行业的热炒、市场上更多新入者的进入导致的激烈竞争等等综合因素造成,这种情况后续可能还会发生,毕竟在业内已经树立了一个隐形的心理标杆,尽管这个标杆的导向极为恶劣。 如何坚守行业底线 商业模式创新、技术进步,以及项目收益率、垃圾热值、建设投资成本不同,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垃圾焚烧项目BOT的成本,但究竟多低为企业的底线? 为了提高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共同谋求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引导PPP咨询公司和地方政府合理确定招标方案,实现垃圾处理的多赢局面。E20环境平台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环境集团有限公司、绿色动力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支持下开展了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合理性价格测算项目,并发布《垃圾焚烧发电BOT项目成本测算及分析报告》。 据该《报告》显示,垃圾处理服务费与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垃圾焚烧热值、建设投资密切相关。在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垃圾焚烧热值为6500 KJ/kg,建设投资为45000万元的前提下,垃圾处理服务费单价应在65元/吨左右,若考虑到应收账款周转期的问题,垃圾处理服务费初始单价将上浮至68元/吨。 此外,当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上升1%时,垃圾处理服务费将增加15%,收益率下降1%时服务费下降14%;垃圾焚烧热值增加500 KJ/kg时,垃圾处理服务费下降12%;建设投资增加5000万元时,垃圾处理服务费增加20%。 业内人士认为,垃圾焚烧处理行业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公众所需要的是运营企业对环保承诺百分百的兑现。但是,不断拉低垃圾处理费,以低价中标的方式为后期不规范的运营埋下伏笔,令整个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日渐显现,最终会加深公众对垃圾焚烧行业的误解,使“邻避运动”演变得更加激烈。 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与现实的处理能力之间始终存在缺口。垃圾时时刻刻产生,若“处理”跑不赢“产生”的速度,就会“兵临城下”;若处理质量低于科学标准和公众预期,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甚至伤了民心。 对此,徐海云表示,要将新国标执行到位,必须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落实监管制度、监管资金等;避免垃圾处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对真正做好的生活垃圾焚烧企业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那些不达标的要依法处罚。 - G" \- A8 R2 ]5 c1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