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8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返乡创业推进中西部产业升级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4:5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在广西桂林,返乡创业的何旭(左二)与村民在一起

返乡创业“升级版”横空出世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返乡创业就是“农民工回老家开店”,对个人来说是件大事,但对一地经济发展来说却微不足道。如今,这种认识需要变一变了。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返乡创业正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更让人欣喜的是,返乡创业出现“升级版”,“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成为新趋势。

  产品品牌化

  湖南省长沙市城郊东城镇的姚栋,1985年出生,2003年考上一所专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第二年母亲病故,家中无力供他上学,只好放弃学业出来打工。姚栋在长沙等多座城市工作过,长期从事食品行业。钱是挣到了,但总觉得漂泊无根。

  2012年春节过后,姚栋决定留在家乡创业。由于做过食品行业,比较了解行情,他选择做红薯粉。一开始,姚栋的红薯粉只是简单包装,没有商标,没有质量认证,都是通过熟人介绍,卖给饭店,销路还不错,2013年的销售额在200万元左右。

  但是好景不长,2014年就遭遇难关。由于没有QS认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上门查,顾客也更挑剔,饭店都不敢再要姚栋的红薯粉,与2013年相比,销量腰折。

  陷入困境的姚栋开始思考:要么继续小工厂搞法,一年能挣个一二十万,吃穿也不愁,要么就改变模式,做大做强。不服输的性格让他毅然做出抉择:不做三无产品,不做山寨产品,要做就做出自己的品牌。

  2014年下半年,姚栋注册商标“薯夫妻”;今年,他又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部门、科技部门在检测土壤和水质、检查生产过程后,予以通过。

  “有了商标以后,红薯粉就有了自己的名字。以前到市场给人介绍,都是说姚栋的粉,感觉跟家庭作坊没什么区别,现在则是‘薯夫妻’,上档次,洋气,一些大饭店也感兴趣了。”姚栋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品牌化发展成为返乡创业者普遍的选择。在重庆云阳县,返乡创业者杨雪梅种植的“阳菊”牌菊花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并代表中国企业参加米兰世博会和科隆有机食品博览会。前不久,还接到来自英国的40万英镑的订单。

  重庆开县劳务产业办公室主任袁万祥说,几年前,开县的返乡创业企业中没有一家品牌企业,都是订单生产、来料加工的代工企业。现如今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不断增加,例如,国内高温电缆的领军者帅乡电缆、自主研发冲浪板和轻型摩托艇的特飞动力等,其产值已占全县返乡创业企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技术高端化

  “未来病人做完手术将不再需要用针线缝合,只要涂上一层大鲵蛋白黏液,刀口就会像粘纸张一样粘起来,5天内就能被身体吸收且不留疤痕!”在重庆开县馗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公司董事长周明辉指着实验室里的生物材料告诉记者,这个科幻片里的情景,目前正在这里一步步变为现实。

  2007年,在外经商20多年的开县温泉镇人周明辉,看中了家乡独有的生态环境,带着十几个股东和2亿元资本返乡创业,在开县北部山区嶙峋的山洞里开凿了近3万平方米的隧洞,养殖了20多万尾大鲵,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大鲵养殖基地。

  养殖大鲵不仅做食品,而且通过科研,向全产业链延伸。在周明辉的实验室里,常年有14名博士开展日常研究工作,同时汇聚了全国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生物材料学专家,领军人物是中科院院士、发育生物学家孟安明等。

  周明辉说,能吸引如此多顶尖专家来公司做科研,主要原因是他借鉴了在外创业时看到的,东部发达地区高科技公司创造的科技占股制,并且给予科学家们最大的研究便利。“除了伤口黏合剂,公司还在利用大鲵黏液提取一种3D打印材料,其中孕育着百亿级新材料市场。”

  馗旭科技正是返乡创业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向知识要财富的一个缩影。部分企业科技含量之高令人惊叹,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乡镇企业的传统印象。

  走进位于云阳县凤鸣镇的返乡创业企业——重庆帮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的轰鸣声不绝于耳,3个几万平方米的低温冻库中存放着10余个品种的高科技杂交玉米、水稻产品,前来拉货的卡车来往穿梭……今年6月,帮豪种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西南地区首家上市的种子企业。

  “现在还不是最忙的时候,到了旺季,我们的员工24小时连轴转,才能勉强应付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帮豪种业董事长叶祥富说,“中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谢华安是企业董事,我们还在海南建了占地300多亩的科研育种基地。我们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和最好的专家,产品怎能不受市场青睐?”

  产业集群化

  四川省华蓥市是一个仅有36万人口的县级市,却是一个每年有10万人外出创业务工的劳务输出大市。大量的外出创业者、务工者成就了大批的企业家。华蓥市这两年集聚电子信息企业达42户,其中返乡创业企业家26人。

  领创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双林出生在华蓥市一个农民家庭,18岁高考落榜到东莞市一个电子厂由小工干起,直到与人合资组建了东莞领祥电子有限公司。2009年,李双林决定回自己的家乡再展宏图,带领几名股东投资1.8亿元创办了华蓥首个电子信息企业——广安华蓥山领创电子有限公司。

  目前,李双林的公司与富士康、惠普、三星、艾默生等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产品也从国内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公司现有员工3000多人,年产值达2.5亿元。

  李双林返乡“二次创业”的成功,使华蓥市这个小城的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有40多家电子信息企业落户华蓥,其中多数是返乡创业企业,使华蓥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零配件产业集群。

  在这一趋势的带动下,2013年,华蓥市提出“经略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华蓥数字硅谷”的发展战略,将工业新城产业发展主攻方向调整为电子信息产业,目标直指四川省东部地区重要电子产业基地。

  今年,华蓥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交出靓丽的成绩单: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66.2亿元,增长150%,产值、税收超过煤炭、水泥产业总和,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脊梁、转型支柱。

  不仅在华蓥,重庆开县的返乡创业者们也在改变着这个三峡库区人口大县的经济形态。曾经的开县,全县170万人口中近70万人长年在外务工,而最近几年,年均1万多人返乡创业。

  目前,开县共有6万多名返乡创业者,创造了县域经济的“三个50%”:创办经济实体2.8万户,占全县企业总数的50%以上;生产总值160多亿元,对全县的经济贡献率超过50%;自主品牌企业产值占全部返乡创业企业产值超过50%。(半月谈记者)

返乡创业的廖圣菊(右)在生产车间里指导工人加工服装 刘军喜摄

中西部转型迎来“新杠杆”

  曾经“孔雀东南飞”的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地,如今正迎来“凤还巢”的趋势。那些曾经外出打拼的人们带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回到家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新动力和撬动中西部转型的一个新杠杆。

  内地的机遇 乡情的召唤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周益安,1974年出生,从一所计算机专科学校毕业后,最初进入一家传媒单位工作,后来辞职前往深圳闯荡。辛苦打拼多年后,周益安在深圳创办了一家从事智能幼教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公司。

  他告诉记者,在外打拼一直很艰辛,竞争特别激烈,很多领域都已经被深度开发,空间特别小。前些年回老家过年时,他看到家乡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很多科技型企业进驻,正在逐渐形成产业群,市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现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我找了很多朋友打听,发现外单一个国家的市场可能还不如国内一个省的市场大,所以我决定回老家组建一个公司主打国内市场。”周益安说。

  如今,回乡创业不到两年,周益安的公司有了妈宝早教机器人、视频点读笔、智能定位手表、安全书包等儿童应用数码产品,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与周益安一样,许多返乡创业者都看中了中西部的发展机遇和庞大市场,这是“凤还巢”的首要因素。另外,在返乡大潮的背后,也有创业者对于家乡的感情。

  “带着美好的憧憬,我外出打工;怀着深切的眷恋,我回乡创业。”重庆开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秋中动情地说。当年,家境贫寒的祁秋中高中毕业后就到北京打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做到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总。

  2008年,祁秋中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返乡创业。如今,他的金地公司年产50多万袋食用菌,拥有“祁氏”和“源野山珍”等自主品牌,产品远销香港、日本,还带动了5000多农户种植食用菌,户均增收超过1万元。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开县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米,最爱喝的是家乡水,最想听的是家乡话。”祁秋中说,自己在是否返乡创业的问题上也有过犹豫,但每年县政府都会派人到北京看望务工人员,带来乡亲们的祝福和期盼,这让自己坚定了回家的信念。

  政府主动作为,助推返乡创业潮

  返乡创业也离不开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主动作为。长沙市黄金创业园负责人沈科说,现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在逐渐改善,政府的简政放权、优惠政策增加等都有利于创业,比如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让创业者可以便捷办理各种手续。

  同时,长沙市响应中央号召实施的“双创工程”让返乡创业更有吸引力。“政府大力支持创业者,有专项资金支持,提供更多培训机会,还有专门的投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融资。”沈科说。

  重庆市开县县委书记何毅说,开县有近70万人在外面,他们出去以后多是创业,这其中起码有三成人是小有成就的。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还拥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我们党委政府要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吸引他们回家乡来共谋发展。

  为此,开县在重庆市率先设立了劳务产业办公室,在全国成立了11个乡情联络组,通过乡情将外出务工人员凝聚在一起,统一提供服务,并进行返乡创业的沟通动员。

  另外,开县大力改善交通、园区硬件等基础设施,开辟返乡创业的“绿色通道”,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为返乡创业者提供高效、规范、透明的服务;出台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想方设法助推返乡创业潮。

  重庆云阳县副县长肖初海认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契合了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进程。返乡创业者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了财富、管理经验和市场观念,他们从东部地区带回的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将极大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为抓住这一发展契机,2008年至今,云阳共建设了6个返乡创业工业园,已入驻企业77家,总投资超过5亿元,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吸纳5000余人就业。

  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动力

  在四川自贡市富顺县,刚开业不久的红谷皮具第四代终端形象店里顾客络绎不绝,不少人是奔着“红谷皮具”的品牌来的。

  红谷皮具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皮具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总部在广州,年销售收入15亿元。43岁的企业创办人邓申伟出生在富顺县一个小山村,14岁就离开家乡走上打工路。经过一路摸爬滚打,他创办的红谷皮具越做越大,成为国内皮具行业的“排头兵”。

  邓申伟透露,未来3~5年,他计划新增投资4亿元,将富顺基地打造成公司核心的生产基地——从现在的广州产量占70%、自贡占30%,调整为广州占30%、自贡占70%,届时将解决近万人就业。

  中西部是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虽然挣了钱,但也带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如今在返乡创业的带动下,中西部不仅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且更多农民可以在当地就业,一些多年难解的社会问题得到缓解。

  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县长文阁说,近3年,全县共回引返乡农民企业家300余人,完成投资30.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内江市隆昌县县长尹忠说:“2014年以来,全县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100多人,带动就业3500多人。”

  同时,返乡创业也成为撬动中西部城镇化的新力量。记者在重庆开县赵家镇看到,返乡创业工业园区和城乡统筹发展有机融合,公交车、公租房、银行、超市、学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一个宜居宜业的工业新城已基本成形。

  目前,开县延伸到乡镇的返乡创业企业超过50%,大大加快了就地城镇化的进程。云阳县的6个返乡创业工业园区,也将发展成为6个小城镇的中心。

  多位基层干部表示,根据我国国情,新型城镇化的取向应是多元化的,不应一味追求特大城市,以及单极式的县城中心化。农民家门口的就地城镇化,理应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返乡创业正在成为就地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半月谈记者)

在重庆市云阳县,返乡创业的王威(右)在检查生产设备运行情况 唐奕摄

返乡创业三大难题待解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返乡创业在给中西部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普遍面临着不少难题,比如产业不配套、资金用地紧张、基础设施落后等,创业者们希望得到更多支持。

  配套难:亟待形成集群效应

  今年51岁的武俊平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在广东虎门一家服装加工厂做学徒。20多年间,凭借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和敢闯敢拼精神,他从车间工人一步步成长为企业老总。顺应东部产业转移大势,武俊平带着千万元投资和一批技术工人返乡,在老家创办服装企业。

  武俊平说,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当地服装产业配套不全。在广东的时候,配套企业很多,布料、辅料、扣子、拉链等小配件都不成问题,但回老家后,在周边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现在绝大部分材料还要从广东运来,成本增加10%以上。

  长沙市一个园区的负责人表示,中西部在产业配套上与东部沿海还有差距。“虽然说现在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一限制,但部分项目还是不能做,因为配套太远,市场太远,只能放弃。”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在返乡创业大潮中,虽然一些企业搬到了西部,但他们的配套企业、销售网络都还在东部沿海。西部一些地方在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时,还缺乏产业链布局思维,生产企业引进了,但上下游配套企业没有考虑到。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打造优势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吸引全产业链配套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

  开县劳务产业办公室主任袁万祥认为,打造优势产业链必须以品牌经营为抓手,围绕品牌企业延伸产业链。“只要一家企业形成品牌了,当地上百家企业就可以围绕这家企业做配套,形成产业聚集,不仅利润空间扩大好几倍,而且可以解决产业升级的难题。”

  融资难:需要开辟更多渠道

  “目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返乡创业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在一些乡镇,企业融资难度和风险较高,部分银行对贷款只收不放,或者多收少放,额度小、利率高,加之部分企业起步阶段经营状况不佳,难以支撑融资成本的快速上升。

  作为“返乡创客”的一员,回乡创建了食品厂的陈德新坦言,因为缺乏抵押,返乡创业的农民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高,一些创业者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子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更多人是像他一样,求亲戚朋友帮忙或是通过民间借款,获得项目的启动资金。

  返乡创办马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周益安也表示,对于一个想快速发展的小微企业,资金缺乏是一大困扰。银行一开始对我们这类科技企业、项目都非常认可,但到最后,还是必须有足够的抵押物才能贷。

  在西部的一个县,当地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产业在返乡创业的推动下大放异彩,全县一年约需要3亿元左右的贷款,但实际上银行只能满足7000万元。

  该县一位返乡创业者说,农业企业大多都是租赁农民承包地,附着其上的厂房、温室大棚等都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充当抵押物。“如果能够规范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再以企业签订的生产销售合同预期收入做抵押,就能够坐实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从而获得担保贷款。”

  实际上,融资是一个普遍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辟更多渠道,如对接互联网金融、拓展抵押品范围、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等,其中许多工作需要政府去做,加大扶持力度。

  突破用地和基础设施瓶颈

  当前,返乡创业多集中在县城或者乡镇,但这些地方的建设用地往往最为紧张。因为在土地指标的分配中,大中城市处于优先地位,县城尤其是乡镇基本没有话语权,这导致返乡创业的用地瓶颈十分突出。

  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建议,应根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精神,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配用地指标,让返乡创业有进一步壮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返乡创业有很多规模化种植养殖项目,他们的用地也有不少困难。

  重庆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明辉,2007年回到开县后在北部山区承包上百亩山地开凿隧洞,人工养殖大鲵并开发生物医药产品,年产值已达1.3亿元。但随着产业越做越大,流转土地的难题也越发凸显。

  他说,开县人均土地面积小,承包几十亩土地就要和几十个农户谈,一家一个价格。最头疼的是承包合同到期要续约的时候,很多农户坐地起价,几分地年租金喊价三四万元,没有统一标准。

  专家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户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这个规范体系的关键,一是按照土地的使用性质、肥沃程度等制定土地流转的指导价格;二是培育土地流转的第三方机构,规范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此外,传统劳动力输出地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许多小城镇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功能配套不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弱等问题,对返乡创业形成很大制约,这些也是亟待改善的地方。(半月谈记者)

三个维度考量返乡创业

  大批返乡创业者从沿海地区带着资本、技术,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内地故乡创业,让人振奋。他们生机勃勃的创业实践,将推动中西部转型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这让人看到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新希望。

  改革开放之后,一批又一批农民工告别妻儿老小,带着致富梦想奔赴沿海地区,成为推动中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建造“世界工厂”的生力军。当时就有别具慧眼的观察家判断:东部将成为中西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人才大课堂”。

  如今,这一预判成为了事实。只是需要深刻认识到,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以返乡创业为推动力之一的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不是沿海发展的简单重复。需要从三个维度观察返乡创业潮,才能厘清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第一个维度,在沿海产业基于要素成本考虑,梯次向内地转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工业化如何“在转移中实现转型”?

  返乡创办的企业数量之多让人欢欣鼓舞,但需要警醒,当前中西部仍有一些地区为了GDP的增长,在引进中搞“优惠政策大赛”,或是暗中降低环保门槛,给中西部的工业化留下很大的资源环境隐患,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亟待纠正。

  让人高兴的是,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下,不少地方在引导、鼓励返乡创业时,早已算好“环保、效益和成长性”三本账,出现了“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趋势,实现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这一趋势值得鼓励。

  第二个维度,在中西部返乡创业潮中,如何科学实现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农民就地城镇化?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过去仅强调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前,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5%,达到7.5亿。问题在于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西部。

  这2.5亿人口是“农民工问题”的根源,也是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大量社会问题的根源。这2.5亿农民工一部分要在沿海地区就地城镇化,也有很大一部分将伴随着返乡创业、返乡就业,实现在家门口的就近城镇化。

  “近”是多近?值得考量。中西部有的地方,一厢情愿在县城里的开发区建农民工宿舍、医院、幼儿园、超市等,可许多返乡农民工并不买账,他们愿意在离家更近的中心集镇就业。因此,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因势利导,创造出“总部在县城,车间在乡镇,作坊放家庭”的生产模式,受到广泛欢迎,重新挖掘了劳动力红利。

  这提醒决策者,在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工业化浪潮中,中西部的城镇化不能仅仅考量硬邦邦的经济数据,也要考量可以就近照顾老人、孩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人文指标。

  第三个维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弘扬返乡创业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让人尊敬的创业精神?

  想当年,浙江农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精神,让人动容。时代快速发展,但这种精神的价值永不褪色。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在一个“创”字,创新、创业、创富,返乡创业者们以同样的坚韧和智慧,书写着新的传奇。

  当然,这种精神也需要呵护、需要激发。返乡创业的前景一片光明,但发展之路注定布满荆棘。正如多位创业者所言,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基地在内地,销售网络在东部,配套企业在沿海”的产业错位问题,产业配套难、物流成本高、融资渠道不畅……哪一项都是绕不过去的难题。

  政府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认识上,要突破“县域思维”,从区域、省域乃至国家层面宏观谋划返乡创业大局,在更大地域范围内形成协调配合和集聚效应;政策上,要继续优化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强政策创新,为企业解决土地、融资等实际难题。

  全社会也应给予返乡创业者一个容错、宽松的氛围,鼓励他们真正成为推动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专题采写:刘健 赵宇飞 陈健 周楠 陈国洲 策划编辑:高远至)

# p: _7 ]. v4 ^; J3 D' w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9 09:57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