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成都在去年年底实现了全市317个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全覆盖,成都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在全域实现环境保护网格化、标准化、全覆盖的特大城市。统一标准后的基层环保机构将环保监管触角伸向田间地头,也让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扫除环保盲点 自制“镇域污染源地图” 不久前,青霞镇环保办接到群众举报,说分水社区一家养鸭场非法排污。接到举报后,环保办公室的三个工作人员带上由成都市环保部门统一配备的仪器到现场取证。 经查实,该养鸭场违法排污,确实已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工作人员还发现,该养鸭场位于青霞镇的“禁养区”内,于是立即联系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对其实施限期关闭措施。 如此迅速、高效率的处理,得益于青霞镇政府环保办正在绘制的一张“镇域污染源地图”,这张“地图”上,散布着用红圈标注的5个“重点污染源”和17个“一般污染源”。这22个污染源,就是管理职能归属于青霞镇环保办的“C类污染源”。 “依靠着‘镇域污染源地图’,可以实现网格化管理,能有效解决环保‘监管盲点’和处理及时性的问题。”大邑县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尹川介绍,“目前这张地图仅在青霞镇试点,如果效果好,我们计划在全县推广,同时将向电子化发展。” 破解“不专业” 技能培训和装备全覆盖 成都市乡镇环保机构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由乡镇或街道原来的政府工作人员调剂而来,如何破解基层环保机构工作“不专业”的问题? 成都市环保局下发了一份《成都市乡镇环境保护现场巡查工作指南(试行)》,对“怎样判断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有无偷漏排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解释,用于指导乡镇环保机构工作人员。 “今年开始,我们对龙泉驿区的12个基层环保办的工作人员全部进行了轮训,培训内容从新《环保法》到大气污染防治、日常巡查工作指南等。”龙泉驿区环保局机关党委书记陈伶告诉记者,基层环保的力量加强了,也要让他们的环保技能达到“专业”级。除此之外,龙泉驿区环保局还为基层环保机构配备了水污染检测仪、噪音超标检测仪等日常巡查装备。 “上周,我们接到一起噪音投诉,到场后用便携式仪器进行监测,10分钟内就协调处理了这项投诉。”龙泉驿区柏合镇主管环保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仅用了半年时间,他就从一个环保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现在迅速处理各类环保问题的环保专干。 正因为熟悉基层,同时又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基层环保专干,基层环保问题的死角和盲区被逐一消除。“相比于以前偏远一点的乡村非法排污现象难掌握,我们现在都能及时掌握、及时处理,还大大缩短了执法时间。”陈伶说。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述评 生态优先:绿色是最好的基础设施 成都商报评论员 徐琼 眼前有“污染源地图”,心中有法律,手中有“武器”,成都全市317个乡镇(街道)的环保专员凭着这身装备,走通了环境保护“最后一公里”。成都通过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首批实现了全域环境保护管理网格化、标准化、系统化、全覆盖。 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的环境生态可谓天赋异禀,可以说,正是天然的“绿色”基础设施,赋予城市发展的强大竞争力。相较于城区与工业园区,乡镇污染具有更分散、无序、隐蔽而难以监管的特征,其生态破坏性不容忽视,比如养殖业非法排污,影响的不仅是当地水质,更可能殃及下游水源。基层环保机构与人员的标准化配置,彻底改变了以往环保体制对于乡村鞭长莫及、屡有“盲点”的状态。 鉴于环境生态有着“公地悲剧”的脆弱性,用制度保护环境,用法律捍卫生态,才是长久之计。成都还在全国率先立法,按照“把生态作为绿色的基础设施来优先打造”的思路,出台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在城市的近郊设立生态隔离区,通过立法形式予以保护,创造性地运用法治手段破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难题。 成都正在全力建设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为10年前就跻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如今更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的“先行”城市,成都的制度创新意犹未尽,比如启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重点用能单位碳盘查工作,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和节能量交易制度等。 $ c6 _+ M7 j. o4 Y( J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