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抢红包”很多人喜欢玩,老师因为上课给学生发微信红包,是个稀罕事。这个好潮很好玩的事情发生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发微信红包的老师是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因为焦老师的“新招”,他的课学生没有一个翘课,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他的班级,师生关系好到爆表,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很多学生叫他“老大”。 学生叫好:老师很新潮,亲和力超强“小手一抖,红包到手”、“楼主土豪,再来一个!”记者在学院采访发现,只要是焦世奇老师的课,他的学生常常会习惯性地在课后打开微信中的班级群,看看老师有没有派送红包。来上课的会收到红包,除了这个,考试有进步的、上课认真的同学,也会收到红包,红包的数额不算小,少则1元,多则20元。焦世奇任教的两个班级,一个28人,一个45人,个个都收过他的微信红包。 焦世奇老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自己给学生发红包,缘于去年春节。“我今年41岁,孩子比学生小不了多少,跟学生在一起,我常常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我的性格比较外向,是个乐天派,当不了严肃的老师,和学生也嘻嘻哈哈的。去年过年,我给自己当班主任的班级的38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发了微信红包,主要是好玩、热闹。”焦世奇说,过年发过红包后,自己发现班级的气氛特别好,觉得这个做法可以应用到不当班主任、只当任课老师的两个班级同学身上,所以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也都发了红包,出发点还是鼓励。据了解,从去年春节到现在,焦世奇给学生发了超过两千块钱的红包。 焦老大’的课特别有意思,他是个中年人,但十分新潮,人没有架子,从不板着面孔,亲和力超强。”市场营销班学生小张说,每次大考后成绩好、分数高的学生都会收到来自“焦老大”的微信红包,有时为了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他会在课后发红包,毫不夸张地说,焦老师是经管学院的“人气王”老师。 家长担心: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太功利 焦世奇坦言,他认为大红包与发奖学金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发微信红包好玩、新潮,学生喜欢,也容易在班级形成轻松愉快的气氛,我一直就认为应该快乐学习,老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愉快相处,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有好的师表。”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发微信红包鼓励学生的做法,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焦世奇本人也表示大半年以来,还没有一个同行和学生对此“质疑”过他。记者调查中也有家长担心,用“钱”去引导学生上课,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功利和现实? 老师回应:从不在课堂上发,金额也比较小 焦世奇对此认为,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担心,所以每个红包的金额从来不会超过20元,而为了避免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自己从来不在课上发红包,“我不可能发多大的红包,这也不现实,主要还是一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手段。但凭心而论,虽然出发点好、起到的效果也不赖,我现在还是有压力,怕引起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毕竟这个做法在老师中还没怎么出现过,还是低调些好,有电视记者想采访,被我拒绝了,你们报纸也不要登我照片了。” 焦世奇还告诉记者,自己的学生都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所学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微信红包是电商平台开发的一种产品,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去接触并且了解这些新鲜事物,对“钱”敏感些,这也是自己发红包的另一个考虑。 韶韶那些“防逃课绝招” 刷脸神器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魏骁勇老师上课从不点名,但学生却不敢缺勤。因为魏老师用自己发明的一套“刷脸机”来查考勤。有了这款刷脸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被红色方框圈住并配有编号,系统瞬间生成学生的个人信息,谁在上课,谁逃了课,一目了然。 网友辣评:别再说你是大众脸了,刷脸机知道你长得有多特别。 上课下课 拍合影照“同学们,看镜头!”这不是在拍摄毕业照,也并非郊游合影,而是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新闻摄影》任课老师孟祥斌的“刷脸”点名妙招。只要上课铃声一响,所有到课学生便开始拍合影照,没被拍进去的就算迟到。“下课时,我们还会再次合影,与刚上课时进行对比,早退情况一清二楚。” 网友辣评:“来跟我合张影吧。”“不拍了,心累。” “手机课堂” APP签到: 浙江一高校上课签到的新武器,取名为“手机课堂”的APP。这款软件是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主研发的,历时一年多,耗资10万元。上课时,老师根据需要发出指令,要求学生拿出手机进行拍照签到。学生需拍摄课堂和自拍,再将两张照片上传,“手机课堂”即可统计学生的出勤率。 网友辣评:自从有了这软件,从此自拍成负担。 微信签到 南京大学提醒学生充满电再来上课,原因是南京大学“环境学—科学世界观”通识课实行的一种签到“神器”必须通过手机才能达成。这种签到方式是微信点名回答问题签到,点名方式是:关注“环境学—科学世界观”平台,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以此作为“签到”。点名时间一过,“签到流程”自动关闭。 网友辣评:微信签到之后,会不会忍不住刷起朋友圈? 本报综合 一句话总结:课上得引人入胜,才是防逃课的“终极武器”。否则,就算学生一堂课都不缺,照样可以“人在曹营心在汉”。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 v: C6 v, v- U. `. M+ w3 L+ v8 ]1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