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j w( Z7 O+ \
小学生们把家书装进信封,贴上邮票 本报讯 本周二的语文课上,育才汉口小学三(1)班的49个学生,每人都给自己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件。班主任买来信封、邮票,并帮孩子们寄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 三年级语文第一个单元学的是信件的写作。班主任李丽想到,作为一种传统的沟通方式,书信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她自己也有好几年没有亲笔写过信。于是她给班里每个学生发了一张信纸,专门留了一节课时间给孩子们写信,并买来信封、邮票,让孩子们装信、贴票,为孩子们把信件一一寄出。 小女生杨乐琪的信是写给爸爸的,虽然每天都能见到爸爸,但用写信的方式交流,让她感觉很不一样。“信是我一笔一画写的,能说一些我当面跟爸爸说不出的话”。她想让爸爸帮她改掉做作业时看电视的坏习惯。但她不敢当面跟爸爸交流这个问题,“因为爸爸很严厉,我怕他批评我。” 对学生们的信,李丽老师没有看,更没有做任何修改。她在班级QQ群上跟家长们说,希望他们收到信后仔细阅读,并写一封回信,也希望家长们把信好好保存,等孩子长大了再看,回顾彼时的可爱。 得知即将收到孩子写的信件,家长们都很激动。学生胡知非的爸爸很期待这封信的到来,感觉像回到二十年前读大学时与父亲通信的时光。他说,当时每半个月和家里通信一次,那几十封家书到现在都还留着。现在他有时还会把这些信翻出来重温,那种幸福和温馨感是QQ聊天记录无法取代的。学生杨乐琪的妈妈说,书信所蕴含的情感比聊天工具更真切、持久。“写信、等信、收信的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看到朋友的来信,就真的是‘见字如面’”。 对于让孩子们体验书信情怀,李丽老师还说,正如木心的那首诗歌《从前慢》,书信是一种慢节奏生活方式,她自己也很怀念写信时内心的平静。她希望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借由这一封信,感受书信时代的质朴与浪漫,体会等待和时间的力量。 链接 武汉邮政平信16年锐减一半 私人信件不足2% 市邮政公司邮区中心局有一套专门分拣平信和明信片的设备。1998年,从这里寄往全国各地的书信有3亿多件,而去年减少到了1.3亿多件,其中私人书信不到2%,大部分是广告等商业信函。 一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和家人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为手机,其余均为网络通讯工具。接受调查者多表示,自己身边很少有给家里写信的人了。他们认为,信件邮寄起来实在太慢,写起来又很麻烦,远远不及一个电话、一段语音来得方便。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刘守华说,书信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家书,具有一种温暖和力量。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即时通信工具虽然缩短了时间和距离,却简单化、模式化,让人们无法很好地交流内心的情感。 据悉,目前全市共有500多个邮筒,其中营业网点门口有300多个,街头有200多个,多年来有增无减。除了平信,书报杂志、挂号信等都可以投进邮筒。邮政部门表示,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邮筒数量目前不会减少。 5 o, s Q$ ?$ W& q) S: }1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