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5月,他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的一个贫困家庭。' t4 D# X# [" E+ I$ `$ {9 s# x+ [
+ B: g% [5 Z! n% R, n 他是一个贫苦的汉子,从没过过一天富足而安逸的生活。他早年丧父,家庭贫困,9岁就外出谋生,给人放过鸭子,做过基建,捡过垃圾,当过货郎,摆过地摊……居无定所,在闽、浙、赣边界一带的山区里过着流浪汉的生活。: d# x8 m7 w( D. F3 H" }8 _
& Y9 l$ [- l! C, r3 q# H* W 他更是一个善良的男人,在飘泊的路上,遇到别人有难,都会伸出援手,甚至倾尽所有。
. ^# d; f7 q: x: f: ]
( s) k2 ^5 S3 b8 c. l+ B2 @3 v 有一回,他路遇一个脚受伤的女孩,连忙将她背回她家。女孩昏迷,她的家人以为他欺侮了她,将他扭送到派出所。女孩醒来才指认他是救命恩人。女孩的家人要酬谢他时,他已挑起担子匆匆离去。# R9 Y' `: S, p9 I
2 o4 E/ {& `% k. M% p% u 1989年9月,他挑着货担途经江西瑞金,在河边洗脸时,听到不远处的河里传出扑通一声。他看了一眼,以为是谁投了块石头。走了几步路,他忍不住又往那看了一眼。就因这多看了一眼,他大叫一声:“不好!有人投河自尽!”
1 @2 {0 y- ?1 ^1 v
" a& N2 `3 c9 N, Q! O9 u* h( r* x 衣裤也来不及脱,他就下河救人。那是一位老妇人。他把她拖上岸后,又带她到附近的诊所检查。见老人无大碍,他正准备转身离开,老人却一把抓住他,哭道:“你何苦救我这个要死的人,如今我死不了,你救我就救到底吧!”
]8 B9 ^' l S& S ( ]+ b* T8 b6 n2 |6 H
老妇人时年60岁,丈夫和儿子相继病逝,孤苦无依。听完老人的哭诉,他心软了,便收留了老人。
3 w& i! e8 m: X8 A6 O# l6 m+ l ; A0 q/ a$ d) C9 t% b
就这样,他多了一个母亲——他认老人作义母,叫***妈。
C5 g! O7 Y8 k: i0 K2 _# m; m
" Q2 c% C7 C0 ]; Y0 ?+ Q6 E/ |3 I 带着义母四处漂泊很不方便,为了能让老人安顿下来,这年年底,他辗转来到福建省明溪县,租了间简陋的民房住下,结束了长达20年的流浪生活。
, ^% @5 K2 p# u$ _) ?: S; }; T* | 7 ]5 V& u! A, D) A7 Z
定居后,因一时找不到事做,他便以收破烂为生。有了一点儿微薄的收入,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而是想办法不让义母挨饿受冻。
: |: m8 R, K. z: ]( [3 N
8 z/ z( W0 h; {1 _& g 199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外出收废品。天气寒冷,路边的柴草上都结着一层霜,他听到从柴草堆里传来一阵嘤嘤的啼哭声。开始他以为是小猫之类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可听了几声后,又觉得不像,便循声走过去。他看到了一个包袱——就因为多看了这一眼,他看到了包袱里的婴儿,婴儿的脸蛋冻得发紫。
& j0 Q% }! D1 B' | q
3 }5 M5 a, G1 N0 ~1 ^& I 善良的男人动了恻隐之心,他将婴儿抱回了家。这是一个刚出生就被抛弃的女婴。 U1 H x+ y7 `; M. j0 Y, w
5 ]( t8 }" \! p3 P 女婴一进家门,义母就将她抱在怀里,欢喜得不得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往外抱。$ A+ i! t: L7 z3 q
2 O6 J7 }8 y- T0 v; H# u
于是,他决定将女婴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养。
3 p/ h, J5 E4 t! _7 o
$ J, G+ }+ r- D 就这样,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特殊家庭。
- @) J, b' E9 T 8 I7 `% s+ B1 T' j. [5 U
义母体弱多病,他从未嫌弃,竭力赡养。后来,老人双目失明,紧接着又因摔倒造成腿部骨折,无法正常行走,他皆尽心照顾。
/ W# r6 r2 C6 r0 @0 Y3 u- r
$ E# }2 X* T, r5 y 有一回,老人连发高烧,为了给老人治病,他二话不说卖掉了借钱买来载客的摩托车。1 G, C+ h3 l; W" v* }
c& `4 [/ V8 I1 X
女儿在他的抚养下健康成长。孩子小的时候,他忙碌一天后还要照顾孩子:孩子饿了,起来喂米糊;孩子尿了,立即换尿布;孩子病了,整夜地守护。
, P/ ` i( _2 |) z1 M* s- u$ { 1 `, E) y( {7 `; k" S7 M2 a# j8 [
女孩8岁那年,看到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已知自己身世的她默默哭泣:“我好可怜,父母不要我,现在连书都不能念……”
6 M9 ]0 u) ^3 d9 H+ ` 2 J& `/ u; T N
他听后如万箭穿心。他决定无论多苦,也要让女儿上学。
+ w; a5 J. j. P; q+ p+ g& F: x
5 {1 p* i. g1 R4 |' u( n3 ^. E 母亲多病,女儿读书,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拼命地干活,摆地摊、卖馒头、送液化气、修自行车……最辛苦的是挑松油。三伏天,他从山上把松油挑到山下,晚上回到家,衣服粘在肩膀上,揭下来一看全是血。7 N0 J; M# F4 S$ K/ O
4 O6 C' m. m2 W& {1 q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女孩聪颖、勤奋、懂事,她不再在意自己的身世,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庆幸有慈祥的奶奶和疼爱自己的父亲。6 u: p3 J! F( s T
# e+ p- L5 c0 _ }+ k 奶奶双目失明行动不便,12岁的女孩就会煮饭、洗衣、侍奉奶奶,将家里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年到头,一家人几乎没吃过肉,女孩对此从未抱怨过。有几次,他让女孩去买块肉来改善伙食,她买回来的依然是腌咸菜。女孩知道,手里的一分一厘都是父亲的血汗钱。
* M1 i# D* s# M8 b" w
1 J. }: E- \* m& C X, W 读初一那年,尽管每天还要照顾奶奶,但女孩还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兼了一份家教。这个品学兼优的“阳光少年”,看到谁都是一脸纯真的笑。" @* d3 f l/ a j" }, C
4 {' f& w* _+ K# J) v- i5 F
这个家是贫困的,也是幸福的。+ L6 k: ], ], T7 Z' h' l3 W
4 Q" s' K1 v) H: I: g( B 邻居们都说,这祖孙仨可亲热了。父女俩做晚饭时,会各炒一个菜,然后抢着让奶奶尝:“还是我炒得好吃吧?”“别听我爸的,他那菜都糊了。”每每逗得老人咯咯地笑。其实哪有什么好菜,无非是白菜、豆腐。2 I- \2 Y P: v2 ?5 `0 ~
& ~3 A% b6 i F z4 K 2010年初,老人下身瘫痪不能动弹,每隔一段时间就疼痛难忍,加上患有脑血管硬化、脑萎缩等疾病,烦躁哭闹,大小便失禁,昼夜需人服侍,父女俩就轮流陪护。因为晚上要做功课,女儿就要求下半夜来陪护。他担心女儿睡眠不足影响学习,就让她好好休息。可女儿认为,父亲劳累了一天,更应该休息,她说什么也要在夜里轮流给老人按摩,端屎端尿,擦身换药。0 `7 g5 X; l& f! ?; h1 L$ d7 `9 w
3 R; z* c: l% }- [% h O
2010年5月,父女俩失去了他们“最亲爱的人”——这位“捡来的母亲”因病去世,享年81岁。因为他和这个家,这位老人多活了21年。她的晚年,感受到的是人间的亲情与家庭的温暖。
* o6 V0 a* V: Y9 T4 s; [; R; ?
8 x$ k! J/ n9 p( s: Q& U 后来,他们搬进了政府安置的廉租房,房子虽小却干净整洁。
7 ?9 x% p" u& ]- y, T% j/ O 3 ~1 g. v9 X7 W M# A+ I+ l
51岁的他潸然泪下:“可怜我的老妈,无福享受到这么好的房子。”
$ b5 @4 j0 b* r( z5 ` ! S6 t$ S# l! U
17岁的女儿则轻声地说:“他为了奶奶和我,至今未娶。我真希望有个善良的阿姨能嫁给他。这样,将来我去外地上大学,他才能有个伴。”
2 `* n% t! o- K* ` 7 I7 n3 Z. ^ F; y
他叫柴裕财,因义母叫范玉英,他们又在福建生活,他便将女儿取名柴建英。2007年和2009年,父女俩分别入选“中国好人榜”。
8 i. @) G$ p8 I- X% @8 z 9 }1 g* L: F, H- K1 }' q2 V" A
只因多看了一眼,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演绎出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挚爱亲情!
0 E. y( J \& W
! S7 T9 M. g4 T9 U0 G, x0 K" R9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