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赵文清走遍川内的山山水水,寻找失落的农耕文化遗物,然后逐一进行整理。 讲解功用 巨大石碾 鸡公车、秧凳、摞子……这些东西你认识吗?
- C/ f$ n* x/ G3 U' S 鸡公车推,风谷机转,肩挑手提背驮,乘轿骑马滑竿。蓑衣斗笠草鞋,打铁造纸竹编。拌桶箩筛连盖,犁耙石磨锄镰;养蚕搓麻牵绳,机织布匹绸缎;油伞摇扇烘笼,刨锯斧凿墨线……# Y% \) s. I( I+ ]' u. G0 G/ I! `
这些曾经存在于古蜀文明几千年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品,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令人欣慰的是,在双流县,有一位退休企业家,他已收藏了1300多件古蜀农耕器具,开办了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这些器具,又将我们拉回到遥远的古蜀农耕文明时代。
; w9 V: k g# u: U 收藏:农耕文化需要传承
8 \9 A, i* S {" y1 Z! f 一走进位于双流东升街道板桥三组的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眼前典雅端庄布局的院落艺术墙上,刻画着古蜀先民一年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图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古蜀先民拓荒繁衍时辛勤劳作的场面。再往里走,首先看见一个巨大的水碾,“吱吱呀呀”的转盘声仿佛让人置身于那遥远的过去。“耕读传家三千余稔 农夫子弟辛勤稼穑”收藏馆的门联昭示出蚕丛创业,艰难开拓繁衍的励志精神。
5 S' }7 i1 T/ q- h1 u# u( n+ ~ “这里的藏品很多都是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找到的,这些农具现在基本都已经消失了,比如这个秧凳就是过去扯秧头用的,距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独立打造这个收藏馆的赵文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古蜀先民的艰难,也不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他们看到的只是端上餐桌的美食,所以我就想让更多的年轻人要珍惜粮食,铭记祖先的辛勤劳作。”
: c, P8 w0 O$ B8 z" Q/ g% h 这些“并不值钱”的农耕器具,赵文清为什么要费尽力气收集?回忆起过往,他一下打开了话匣。
5 B- u' i z) S. W5 ]+ v/ X! H8 G. p 40年前,当赵文清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时,就开始学建筑手艺。从此,他便与建筑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凭借出色的手艺,他在建筑行业当起了小包工头,一干就是10年,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 h% H N y4 }& p+ o4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赵文清白手起家,自筹资金率先办起了乡镇企业,他还于2000年10月赴京参加了“全国百名优秀乡镇企业家”评选活动并获殊荣。
5 V0 R3 Y0 f; u% i/ U2 Q 创业:成功后的返朴归真0 z1 F3 H( p% B2 S/ I; C% G2 d
在商场上的成功,让赵文清越来越渴求一方让心灵沉淀之处。很快,他就迷上了古蜀农耕文化,赵文清说,刚爱上农耕文化的时候,他才30多岁,刚刚开始接触,便已陷入痴迷。
& f; f% Z5 P! n" `% K f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站在古蜀农耕文化收藏馆二区门口,赵文清抑扬顿挫地念起这首古诗,来诠释自己收藏农耕器具的心血。( E* r: w' o$ I6 k1 I
20年多前,当赵文清兴高采烈地拿着清代时期的生活用具回家时,已经20多岁的儿子竟然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这对赵文清的打击很大。赵文清更担忧的是,“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尤其是双流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养育丰厚了一代代双流人的精神家园。”' k/ T) ]4 i9 t/ k+ R
让赵文清意外的是,十年前,当他从宜宾市一个偏远乡镇收回一辆“鸡公车”时,上中学的孙子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叫‘鸡公车’。想当年,爷爷在年轻时用它推着去上公粮,你奶奶四平八稳地坐在上面一起前往,连人带粮称了860斤,一时传为佳话,还得了个‘大力神’的美称。”就这样,儿子和孙子的不明白,更加坚定了赵文清收集古蜀农耕文化生产、生活用具的信念。从此,他跋山涉水,走遍四川,一一寻找失落在民间的珍贵藏品,然后进行逐一整理,加以收藏。虽然他的举动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但他义无反顾。! Y1 V w& O3 g; d4 K
藏品:让后人了解农耕, F; ?, \9 y% \
“你看,这个红木秧凳,是以前农民扯秧时,为了减轻弯腰时的重负而发明的,已经是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我不收回来,很可能它就被劈成柴火烧了。”拿着一支小巧的秧凳,赵文清饶有兴趣地说,这是个摞子,是古人用来摞米的,再不收藏就绝代了。收这件藏品是和家人一起去峨眉山游玩时,半路上偶然听人说起到的“宝贝”,当时他临时改变行程,兴冲冲地开了几个小时的车,从雅安市的汉源县一农户家收购到的。
* ?. I. t6 ]( v) P9 B 院子里的水碾,重近3吨,是赵文清从乐山拉回来的。“请了三十多个人,从乡间小道抬到大路上,再用汽车拉回来的,路费就花了上万元。”指着收藏馆里的每件家什,赵文清如数家珍,“很多人都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代价去拉一砣石头回来?”4 }" H d( [8 ?0 e1 w' M
在农耕文化20多年的执着收藏里,赵文清几乎走遍四川的每个角落去寻找这些失落在民间的农耕珍贵藏品。在他看来,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化遗产,更应该抓紧挽救,加以保护。” @5 F6 w' h0 e" l4 V" F$ b
20多年来,为了收藏农耕器具,赵文清走遍川内的山山水水、古镇、山村、拜访古稀老人,寻找失落的农耕文化遗物,然后进行逐一整理,加以收藏。 X$ c; y3 [ s
保留:将农耕文明发扬光大0 d4 u& h# N! N8 l+ C" b# r6 P
“搞收藏难,收藏这些‘不值钱’的农耕器具更难。”赵文清说,这些正在消失的农具,会无声地诉说它存在的意义。每收集到一件“宝贝”,他都会请人专程给“宝贝”拍照,仔细地翻阅相关的参考书籍,了解它的生产年代、用途等,并详细地一一注解。0 R' L. N1 L) S. t/ \
前不久,一对新人想举办一场特殊的婚礼,专程到他的收藏馆来借用“鸡公车”,新郎想推着“鸡公车”去接新娘,赵文清爽快地答应了。“这些是留存在民间的一种古老习俗,现在年轻人想体验一把,我何乐而不为呢?”
' a+ S& f0 x# n$ C) w 目前,赵文清的藏馆占地2100平方米,馆藏品有1300余件。
# w; L+ H; ^! }8 T9 i0 q 2013年2月,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时间,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师生纷至沓来,双流中学更是把此地作为了该校的课改教育实践基地,旨在启迪学生对远古文明的崇敬之情,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从而学会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_' Y4 Y7 [- c
刘贤虎 文/图+ Y! P% c1 R% J a/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