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O' ^: \" L: m1 e b2 d# ^& A1 @7 S. g1 h7 Y9 W& C* a4 g
师范生王瑜毕业于2023年,大学生活中有三年都在疫情期间,她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一点,找工作时被HR拒绝。
/ b8 n! Q% w$ e3 } }2024年9月,刚刚离职的王瑜给一家教育机构投递了简历。和HR的交流最初还算顺利,后来,HR突然问王瑜:“你是去年毕业的吗?”" ?) f1 L+ V& p
得到了肯定回答,HR追问她疫情期间学了哪些东西,最后,他以王瑜在疫情期间完成课程,缺少实操训练为由,拒绝了她。
2 A7 t) [7 J/ g& K0 ]& I. |王瑜的遭遇并非孤例。2024年10月,有媒体报道了多名应届毕业生求职中遭歧视的现象,在部分企业HR口中,和王瑜类似的学生被称为“疫情班”学生。一企业负责人直接向媒体表示,不接收2022届至2024届的毕业生,并称在自己交流的圈子里,“普遍对疫情班的孩子们不太认
- [8 d( Y0 G6 |- n# _* A
# F9 `- v. A7 i6 B( W5 g! w% f$ o可”
4 O" U* E5 D% b2 o& j% d+ H
* Q% s$ ~ m+ ?' A& N$ V0 G$ z歧视的另一头,是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2024年3月,北森基于过去一年的数据,呈现了一份招聘趋势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招聘供需指数整体走低,企业对人才愈发挑剔,优秀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备受追捧,普通人才或面临过剩。
! [. D( _3 h$ m+ D1 X根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同比增加21万。
+ C+ R h }' N5 [- l2 ?“疫情也不怪我们。”王瑜气愤地甩下这句话,把那个HR拉黑了。但求职还要继续,和王瑜一样的“疫情班”应届生,依旧要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与自己的“身份” 展开对抗。
+ b u8 H- w! b @ “不招上网课的” 2024年6月底,许彤从湖北某公办本科毕业,她面试的第一家公司那里,她就听到了对“疫情班”大学生的歧视。/ h- S! G% D r5 U7 A
! r" d* W p0 \& c5 L1 t, F
面试当天,许彤排在小组第二位。面试中途,一个领导走进来询问HR面试情况,“来的人是哪个批次的”。听说当天的面试者大多是2024届应届生,他直接向HR表明,今年不招应届生。
1 J; Z8 B* ]" e“(2024届应届生)都上网课,学不到东西。”领导当着许彤的面对HR说。' V1 ]* g4 h, p" t
许彤的第一反应是“莫名其妙”。她立刻反驳对方,上网课只是没有和老师在一起上课,但课堂内容都是老师实时直播,“在教室正常上课不也有人不学吗”。但领导只是来了一句“反正不招上网课的应届生”,就离开了面试间。随后,HR以不接收应届生为理由拒绝了许彤。4 u. k: _5 _* l. L# K& F
“当时感觉打击还挺大的。”许彤说。被拒绝后,她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和后来面试的四五个应届生挨个聊了聊。她发现,与自己同届的毕业生得到的答案都一样:公司不接收应届生,即使他们的应聘岗位、专业都不相同。相比之下,有几个往届生则成功应聘。
( M8 G& e3 F4 v, k' s, D$ V“网课”成了一种负面标签。2024届的郭菡毕业于西安的一所二本院校会计学专业,2024年9月,她在招聘软件上投递简历后,HR要求查看她的手机电量使用排行,还说“疫情班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一边上网课一边玩手机”。
/ u W% \) p/ \这个标签在求职中被频繁提起。
* Q) j/ s" W, ? \$ T% Q1 @
/ ~3 H# X/ h3 g
后来还有两次,许彤在线下面试时直接被企业告知,2024年的毕业生大多通过网课完成大学课程,能力很有可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Z% a M. L9 X: b. K
而郭菡回忆,2024年6月以来,“疫情”“网课”相关的问题总会在求职过程中冒出来,面试官会问她,是如何在网课中学习的?怎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9 R& X, J. j2 w6 _4 l8 t/ c: w. _
面对标签,解释往往不管用。即使郭菡回答了HR的问题,得到的反馈依然是,她学的东西“还有点浅薄”,需要企业花过长的时间去教。
7 i5 u2 { w, v3 X+ ?* C在被HR质疑时,王瑜马上表示,自己只在2020年集中上了一个学期的网课,其他时候大多是线下上课。在校期间,作为师范生的她还会经常接受试讲训练。
1 c4 c, e8 G* L, w可HR并没有改变想法,反而回了王瑜一句:“你们这一届毕业的技能没学好,事儿还多。”/ X K9 u8 g6 y
被第一家公司拒绝后,许彤思考了很久。她感到委屈,但又觉得企业的考虑“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回想起本科的网课学习阶段,她觉得上网课确实“全靠你的自制力”。没有自制力的人,“你就真的是什么都学不了”。+ D$ F( _! W9 R8 m. j! ~2 W
& V) ^3 ^2 ^. A" i7 E2 B8 q
她并不否认疫情给2024届本科生带来的影响。2020年2月,当时还在读高三的许彤就开始上网课。上大学后,网课一直持续到大三上学期。而比较重要的课程恰恰集中在网课期间,到了大三下学期,专业课的数量减少,专业学习已经步入尾声了。
. z, U5 x( x# I/ z8 u* r; V# J1 ?" m2 n7 s! M
许彤发现,室友在上网课后变得懒散。大一刚开始,大家会在寝室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后来一直上网课,室友似乎觉得网课内容不重要,也不再认真完成作业了,常常是等许彤写完,她们再拿去抄。
' Z6 N3 b: ^$ k许彤所在的动画设计专业看重实操。上网课时,学生需要一边用手机听课,一边用电脑操作正在学习的软件。等到她终于入职一家公司,发现与自己同届的一个毕业生连最基础的建模都不会,许彤因此也有了猜测,“可能是因为上网课”。. Z1 B( w: D. l) O1 ^+ C: N2 F
这自然同样是企业的顾虑。据封面新闻报道,一位2023届毕业生在参与2022年的秋季招聘时,进入到一家大型食品股份公司的一轮面试,线上会议中,包括她在内的三四名学生被面试官提问:“你认为三年(上)网课的学生,配得上我们的薪资吗?” P" [) K" y6 r- O+ {, n8 u- R- C' T, D
网课之外,部分学生还缺少校外实践。一位前地产公司重庆地区HR告诉南风窗,他注意到“疫情班”应届生的校外实践经历有所减少。一直以来,该企业都会筛选出有3段及以上校外实践的应聘者进入面试,而在“疫情班”中,至少50%的人校外实践少于3段,过去,这个数字只有大约30%。. Z. X8 u& b% Q0 o! J. [* d
“其实非常多对于社会的基本认知、对于整个世界的概念是应该在大学的时候完成(形成)的。”上海浦东某企业负责人张岚认为,疫情使当时的在校生少了一个了解社会的过程,“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3 \7 g1 w& c5 [
# i1 e5 \, W( J" i, f" J. I; {
而这种认知缺乏与差异,会表现在工作的细节中。例如当下流行的“社恐”“i人”等标签,在张岚看来都意味着“没有与社会相处的(能力)”,她也遇到过不少缺少沟通能力的应届生。此外,张岚也发现“疫情班”应届生做事比较拖拉,一件周四应该上交的工作,她很难在周三看到成果,一定要等到周四下班前才会收到。$ R. @3 h/ t4 O7 x+ c: Z3 ]
“当然现在这个都算比较快的了,更有甚者是在周四晚12 点之前。”张岚说。自2020年至今,她的公司招收了20余名应届生,但2024年春季,她决定不再进行校招了。' _8 t( c/ u- [
并非所有应届生都是如此。许彤也在网课途中睡着过,“有两三次”。但作为预防,也因为担心自己上课走神,她会把没有回放的每节网课都录下来,每天晚上再复盘一遍。
2 A# R- |6 l h" S! |( {4 \王瑜上网课的时间更少,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大三时她曾去一所学校实习,也曾多次接受教学培训,内容从授课知识点到仪态、教案书写都有涉及。她们并不觉得自己与往届毕业生有能力上的差别。4 y) E" z" j6 `9 {: U2 [
但对应聘者的鉴别和培养也是一种成本。一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坦称:“有差的就有好的,只是对于公司来说,分辨成本太高了。”张岚则认为,与其花时间精力培养那些愿意学习的应届生,不如找一个本来就与企业有共同认知的人,“就不需要再去培养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常识的问题”。
' j& n* M+ j0 m; \# Q, M; A9 |) F$ M& K这背后是企业自身的成本压力。张岚告诉南风窗,停招应届生也与企业发展的困境相关,目前企业发展困难时,在简历阶段就淘汰应届生是压缩用人成本的举措之一。% y6 L' {5 J) A4 A7 A$ A" G
% f6 Q8 x1 {" [/ R2 l
“比如我今年要招 10 个人,可能会收到 500 个简历,疫情期间(毕业)的可能占 200 个。”在张岚看来,她不需要去筛选那200份简历,“因为我(多看200份)得到的效果,和我在(剩下的) 300 份简历当中得到的是一致的。”/ H* ?4 d% U& Q3 z( {, h+ z
能力的好坏,不直接取决于是否在“疫情班”,但坏就坏在嫌隙暗生。
5 V% E2 e; a% ~( J: o
$ g6 H* e8 x% Z* c# x( l参加工作一个月后,许彤发现,和自己同届毕业的一个员工连最基础的建模都不会。连许彤自己也感到很奇怪,那一瞬间,她的脑子里冒出一个猜测:“可能还是因为网课。”, v! R$ |% |/ l- ~& u6 t* A
类似的联想广泛地在人们脑海里发生。人类学学者袁长庚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年轻人群体,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身边的学生常常主动把自己归为“疫情期间上大学的一代”。这种身份认同指代了很多东西:比如上学期间缺少机会、没有办法享受大学生活、不比往届竞争力强,“他们自己也在嘀咕”。在袁长庚看来,疫情是否真的带来了他们担忧的那些“缺陷”,还无法轻易下定论。但他确实感觉到这种身份带来的自我怀疑,“他们会没有自信,或者说是有更多的不安和焦虑”。
' s! k# m; { j) n9 E, Y$ W# A# J" V自我怀疑会形成一种思考的回路。前不久,袁长庚的一个研究生有些不适应读研的生活,两人交流时,学生就提到,可能是因为自己是“封校的一代”,没有太多外出锻炼的机会,遇到不顺就很容易有挫折感。
$ T; ]7 m( }5 ]- V z, F袁长庚很意外,“出了问题之后,他们会自己去回溯(到疫情),这个连接是他们自己完成的”。7 Z7 N1 i9 C8 L5 B
而标签的存在,可能会遮蔽很多真实的问题。从身边做HR的朋友那里,袁长庚看到,没有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对大学生也会有一些想法或偏见,例如实操能力不强、过于脆弱和自我等等。一旦有了“疫情班”这种说法,不论是在HR还是应届生心里,这些本来存在的问题“可能就被放大了”。 b% c. e+ ~# M& T) \/ R
/ h4 ~9 m0 C7 F' i# O' V: a“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其实比较害怕某一个标签或者身份被创造出来,因为它几乎无一例外地就会把人归因,然后做简化,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偏见出现。”袁长庚说。9 D% H4 W" c% c
如今,许彤已经工作近三个月了。入职之初,HR直接告诉她,因为她是在疫情期间读的大学,公司担心她的能力不足,所以在入职前几个月,许彤的工资会比其他同事低。
3 q9 x/ H( _$ r& O; M7 S这是她终于得到的机会。在此之前,因为屡屡遭遇“疫情班”偏见,原本想在重庆发展的许彤,一度想要回家休养,“那段时间确实受打击比较大,我就想如果找不到我就回家吧”。后来面试成功,即使HR提出了这个条件,她也想“好好干”。
; \0 S6 j+ m4 j& u入职一个多月后,许彤发现自己的工资涨了一千多。她打听了才知道,因为领导看见了她的能力,她的工资涨了回来,和其他员工持平。
3 v A/ o. n* o3 |, ?* w' q“用实力说话。”许彤依然不认为自己和非“疫情班”毕业生有什么区别,“我甚至觉得我比他们优秀啊”。许彤说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4 v% X" n' V- |5 @, \# T
; p5 }7 K3 {. l;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