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11月4日凌晨,三名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乘坐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于东风着陆场,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三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今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神舟十八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进入中国空间站。 太空出差半年,神舟十八号乘组如何做到按时返航?如何确保平安归来?如何重新适应地球?红星新闻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了相关专家。 采用绕地5圈快返方案 7.5小时进入返回程序 航天科技集团刘庆博介绍,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于今年4月25日发射,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与空间站径向对接口对接。在轨停靠半年后,于10月30日发射的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乘组成功太空会师,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结束半年太空出差,载誉而归。 “神舟十八号返回过程分为分离、制动、再入、减速、着陆缓冲等5个阶段,仍然延续神舟十二号以来的制导方式,确保返回舱落点的高精度,延续神舟十三号以来的5圈快速返回方案,确保回家之路的快捷和舒适。”刘庆博说。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王正军告诉记者,神舟十八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采用快速返回方案,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约5圈,用时约7.5小时,进入返回程序。 整个返回着陆过程包括制动离轨、自由滑行、再入大气层、开伞着陆等4个阶段,耗时约50分钟。
神舟十八号返回舱回收现场暗夜返回现场亮如白昼 最温暖方式迎接航天员回家 王正军介绍,此次神舟十八号返回是在11月初,晚上基本没有月光。根据气象资料,11月上旬着陆场凌晨的平均气温是1.5摄氏度。“本次任务的难点主要是暗夜和低温,导致目标搜索发现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救援现场保障要求高。” 为此,东风着陆场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最寒冷、最黑暗情况,按照正常情况有方案、异常情况有预案、应急情况有对策的思路,制定了飞船返回跟踪测量方案、返回舱搜索回收方案、航天员现场救援方案等。 “按照使救援现场亮如白昼的思路,我们筹措了各种照明器材4型18套,在神舟十四号夜间搜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着陆现场照明保障手段。”王正军介绍,着陆场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为航天员准备了睡袋、盖毯等御寒物资,同时对医监医保车进行维护保养,在低温条件下也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
开舱现场航天员重返地球后 需用半年时间恢复 据介绍,自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凯旋归来以来,本次任务是“神舟”家族第十三次载人返回任务。 太空出差的航天员返回后如何重新适应地球?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邢雷介绍,在返回舱落地后,最先到达的队伍中就包括航天员中心试验队。试验队优化固化了舱内、舱旁、载体内医监医保工作项目和流程,尽量减少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邢雷表示,着陆现场的医监医保重点是促进航天重力再适应,有效预防地面耐力下降,保护骨骼肌肉系统防损伤,这是后恢复工作的起点,也是重点。为此,舱旁医监医保人员组合使用航天专用座椅和保暖装置,满足重力再适应匹配调试和防寒保暖需求。 载体内医监医保工作涉及项目9大类30余项工作,是着陆现场医监医保工作的重点。对此,邢雷介绍,在载体内医监医保,突出精细医学监测和个体化医学保障,贴心暖心开展生活护理照料。在医学监测和医学保障方面,医监设备集约便携、可穿戴,可高效开展航天现场健康评估和监测。利用特色医学保障手段,个体化设计返回后重力再适应的促进措施。 此外,邢雷提到,地面工作人员还精心准备了航天员返回后首餐,充分考虑三名航天员的个人口味喜好,膳食营养要求和返回着陆生理调适特点以及特色风味供应,确保神十八乘组吃得科学,吃得满意,吃得放心。 在适应恢复方面,邢雷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三名航天员抵达北京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他介绍,航天员后恢复工作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为隔离恢复阶段,用时约3-4周,主要目的是消除飞行中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促进基本功能恢复。第二阶段为疗养恢复阶段,用时约一个月,确保航天员身心全面恢复。第三阶段恢复观察阶段,用时约4个月,航天员将在这个阶段陆续开展各类训练,经过约半年的恢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任务训练。 “我们针对每一名乘组航天员制定恢复的策略,秉持一人一策,动态评估、科学调整、稳妥推进的总体思路,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开展休养和相关的训练工作。”邢雷如是说。
0 F3 [5 Q& k$ i* X/ O m9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