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8日8时,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 ], C6 `9 l# P+ K2 I1 t8 z+ ?1 p5 }) ?( b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小到手机、大到新能源汽车,电池都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您在电池领域工作30多年了,能否分享一下电池创新的进展情况如何?
+ n" K, j: l$ ^" M0 M4 S4 ]
y! b/ L! b' m! m. w陈军说,我是来自南开大学的一名老师,在电池领域已经做了30多年的研究,现如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电池,电池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街道上绿牌子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电池就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大家知道,目前电动汽车还跑得不够快,充电也不是足够快,特别是在寒冷的天气,它容易“趴窝”。这些现象的背后,基本上都跟电池有关,因此研究更高性能、更安全的电池,无论是在电动汽车行业还是储能领域都很重要。
% }* K; k6 l% H! T2 K2 E6 s- X
7 t; y. _+ y! M. r) U
“我和我团队历时30多年,持续在电池领域进行科技的创新攻关。我们不断在电池领域耕耘,把冷板凳坐热,把冷门变成了热门,我们团队开发了超越传统的电池新体系,提出了新的电池工作原理,创造了新的电池材料,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大大提升。”陈军说,他们设计制备了可以全天候宽温工作的阻燃型电解液,可以在零下70摄氏度工作的这种大容量的电池,还开发了基于我国丰产元素的低成本、可充电的钠电池、氢电池,为未来大规模储能提供技术支撑。8 m5 Q, T+ s1 K' b6 b! @; X
8 r9 @; `6 ]4 G. _他提到,目前固态电池是各国竞相研发的重点,一旦产业化,将改变现有的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同时开辟电动航空等新兴的市场,他们团队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单位协同攻关,已经研发出400瓦时/公斤的固态电池,跟目前市场上最先进的300瓦·时每公斤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相比,要超出30%。
7 T& ]* M" D, `
9 u1 x; P+ j( t/ U. z) w! M3 J7 M陈军说,未来的1~2年,他们要突破600瓦·时每公斤的固态电池的研发,让充一次电,电动汽车就可以跑1000公里以上。同时,在快速充电低温性能和安全性能方面也都要大幅度提升,这是一个在全球具有引领性的技术的变革。同时,他们团队还在学术和产业之间搭建桥梁,真正实现落地的转化。南开大学牵头成立了天津市新能源创新创业联盟,建立电池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培养人才,在“天开园”将电池的成果进行孵化转化,推向市场。 ^ }0 ^/ t2 I( U+ G8 f
. p( j1 L) S% B* T他说,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的动力和支点,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的载体和落点,两者互促互融。未来,他们团队要把电池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有机衔接,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可持续推动更好性能更高安全的电池,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行的更快,充电速度也更好。
( m6 m2 W& a1 ~8 m$ |
, f( ^! g: c/ l!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