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魔幻的事情特别多,四岁孩子的不当言论、卢大使的争议言论,如今就连幼儿园入读资格,也成为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在上海就有这样一位妈妈,为了儿子读幼儿园的入学资格,竟然出轨了名校领导,还反过来骂丈夫每月工资两万,给自己丢人。
这件事的起因说起来并不复杂,就和今天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一样,认为人生就应该赢在起跑线,但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我想这起跑线不要也罢。 王某和老公程某是大学的同学,两个人郎才女貌很般配,毕业以后夫妻两人就留在上海打拼,然后领证结婚,婚后的感情也一直很好,还生了一个儿子,组成了幸福的三口之家。 本来两口子在上海也是工薪阶层,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两口子的生活原本挺幸福的,但有了孩子以后,身为母亲的王某开始焦虑起来。 众所周知,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城市,竞争就越是激烈,这一点哪怕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一样的,王某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输在起跑线,于是就选择了师资力量雄厚的幼儿园。 但好的幼儿园,在上海又岂是一般的工薪阶层能够进得去的,思来想去,最后自己的优势就只剩下了青春和肉体,于是王某就和该园的姜校长达成了一个协议,出轨了自己的婚姻。 原本协议内容大概是仅此一次,可姜校长自然不愿意一次就妥协,这种事情也只有第一次和后面的无数次。
姜校长直接在微信聊天中邀请王某再次赴约,当这位母亲提醒校长“说话要算数”的时候,校长则委婉地表示“小班制学位有限,需要好好考虑衡量。”
从聊天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姜校长可以说完全“拿捏”住了这位王某,毕竟当一个人手握权力而不受制约的时候,寻租的空间就会大大增加,要么是钱,要么就是色。
哲学家尼采说,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
- N/ |5 F; s$ T" b一个人如果想要走后门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当你走后门的那一刻,你的弱点就已经被暴露出来,当你和魔鬼交易一次,往后就会有无数次。 姜校长的这番话,几乎是完全拿捏住了王某,尤其是事还没有办成,王某提前履约后,姜校长自然也不会放着大好的机会,会继续借助自己手上的权利,利用王某。 更有意思的是,这件事最终还败露了,被王某的老公程某发现了,作为男性,程某自然要理性的多,程某认为学校有这样三观不正的校长,也教育不好孩子,他随即要求自己的老婆给孩子换家学校,不应该让儿子受到这样的耻辱。 王某则不同意,她认为自己的身体也出卖了,灵魂也出卖了,此时退缩,当然“得不偿失”,从儿子的角度来看,好不容易进去了,说不定以后还会影响上小学。
更绝的是,从聊天记录我们可以得知,这位老婆竟然还和老公聊起了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为了能让阿甘上学,和校长发生关系的那一幕场景。 不得不说,以今天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来看,我们和80年代相比,可能是在走下坡路的。
畸形的成功学害了很多家长父母,甚至也导致了家长父母的行为出现过分的偏激,明明不能上更好的学校,却并不甘心,甚至不惜为此出卖肉体为儿子换取就读名校的资格,甚至还美其名曰“母爱”。 我想,人类在做出任何疯狂举动之后,都会给自己找一些借口。 例如二战时期的希特勒说,我这不是屠杀犹太人,我这是维护德意志民族血统的纯粹和高贵。 畸形的价值观背后,一个社会唯金钱至上的背后,必然会带来对社会道德的败坏和信任的沦丧。 如果好的幼儿园就代表着成功,代表着起跑线的话,那么为了“成功”,几乎做什么事情都是正当的,我们可以对权力进行寻租,甚至为了进入名校不择手段。 这些疯狂的做法,当然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丢掉的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我们经常说国外歧视黑人的现象很严重,但殊不知我们国内的“歧视”现象更严重,只不过比起肤色上的歧视,我们歧视的则是非成功人士,歧视的则是“穷人”和那些看起来不求上进的人。 比如这位妈妈王某,她说那些普通幼儿园是“垃圾幼儿园”,言下之意就是教育质量不好的幼儿园,我的儿子根本不能去读,这算不算是一种对教育质量的歧视呢? 又比如,明明是自己出轨在先,却讽刺辱骂丈夫“没本事”,一个月才收入才两万。 可据我所知,一个月两万的收入,哪怕是在魔都上海这样的地方,也算是高收入群体了,更何况如果放眼全国,妥妥的进入前10%群体。 但即便是这样,这位妈妈也依然不满足于此。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某地高考誓师大会,一位女孩上台说,“我学习的动力,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上不再有人追逐“成功”。” 我们总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这不就是歧视了大多数人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人上人,为什么又要成为人上人? 人上人是意味着有特权吗?有对权力寻租的空间吗? 这,显然违背了今天主流文明演化的方向。 畸形的价值观和教育以及文化,必然会带来偏激的行为,例如为了孩子的就读资格,竟然认为出卖肉体是可以被原谅的,是“事出有因”的。 当然,或许我也可以理解这位妈妈望子成龙的现实因素。那就是在今天这个人人等级森严固化的当下,普通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人上人”。 当自己成为人上人的希望破灭之后,只能把这个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的“未来”,那么什么都是可以标价的,都是可以作为交换条件的。 但如果我们真的都认可这一点的话,那么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和秩序,可能也会荡然无存。 本质上,今天许多父母,哪怕是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骨子里依然认为这个社会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不是人人平等的文明法则。 这可能也不怪父母,而是现实就如此,每天我们都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闻,大多都是权力的寻租和腐败,这些无一不再告诉我们,权力不仅仅是春瑶,更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东西。 当所有人都开始追求成为人上人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等级和歧视随处可见。 而这,恰恰是今天我们需要警惕和注意的。 这位母亲唯一“笨拙”的一点可能就是她依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认为人与人之间会遵守契约,哪怕是口头约定,她认为校长说一次就一次,既然答应了就不能反悔。 但她不知道的是,对这种所谓的校长来说,他连良知和职业道德都已经失去了,还会遵守所谓的契约精神吗? 这又让我想起了之前的另一个新闻,大陆的一位父母向香港的校长送了两万元的红包,却反手被校长举报了,这位父母可能会面临贿赂指控。 新闻传到我们这里,我看到很多人在评论区说,就两万块也要判刑?这要放在我们这里不是很常见的吗?还有人评论称,肯定是父母给的太少了,要是一百万校长肯定不会举报。 把这两个事件结合起来,再归纳一下网友的评论,我悲观地发现,很多人的思维认知,依然还停留在过去的农耕文明,离今天21世纪的文明还很远很远。 在他们看来,送礼是正常的,走后门也是正常的,甚至送礼被举报,是因为“礼”太少,而不是这种现象不对。 由此我近乎悲观地认为,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而造成这一切的,问题的病根又在哪里呢? 我想,唯有清廉二字。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 S" [( r, L! ~9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