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小孩不懂事,但孩子有时候什么都懂,父母的言行都会对她们造成很深的影响,因此父母更是要言传身教,给孩子最好的模范。 一件事、一句话,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小孩的接受能力不大,三观也靠父母树立,有些画面更是少儿不宜的,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而在2005年,重庆一留守农妇与邻居在卧室偷情,被女儿撞破,一时冲动酿成悲剧,更是对15岁的女儿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开学季,但15岁上初中的小希却独自将自己关在屋内,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上学,抗拒着任何人的靠近。 屋外小希的老师隔着门窗劝解,“小希不是你的错”,但小希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在不久前发生的那一幕,已经刺激到她的神经,让她被痛苦和伤心笼罩。 小希难以入睡,迎接她的总是一个个噩梦,在噩梦中小希被两个画面不断折磨,一个是她看着父亲活活打死了自己的母亲,另一个则是母亲和邻居的叔叔偷情被她撞破,无论是哪件事情都令她难以接受,更何况两件事一起,更让她痛苦不已,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对于母亲,小希是很是心疼和信任的,母亲叫张某仙,和女儿生活在重庆某个偏远村庄里,很是闭塞,交通更是不便,伴随而来的便是极度的贫困。因为养家糊口,张某仙的丈夫徐某凯便选择了外出打工,而大儿子高中毕业便没再读书,同样跟着徐某凯去了外地某个煤矿上做事。 于是这个四口之家便留下张某仙和女儿,但小希读初中,学校离得也比较远,因此大部分时间小希都是住校,家中便只有张某仙一人,也是平日口中的留守农妇,独自一人打理着这个家。
但张某仙也是个女人,家里没一个男人,很多重活、体力活,对于她来说还是件难事,她便只能找上了邻居徐某全帮忙干活,徐某全这人也是个单身汉,老婆死了,一个人在家也没有出去打工。 村里面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的,按照辈分,张某仙得叫对方幺叔,两家人关系也算是亲近,对于帮个忙,也是小事,但孤男寡女的,一来二去的,一个丈夫不在家,一个死了老婆,就这么好上了。 两人这件事情没有特意遮掩,看着两人经常往对方屋里头钻,久而久之,大家也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关于两人的风言风语传了个遍,更是让别人看了笑话,毕竟两家人有点亲戚关系,这种事情说出去是十分丢人的。 明事理的亲戚更是劝张某仙赶紧断掉这段关系,别到时候闹得丈夫徐某凯知道了,可张某仙却执迷不悟,反而对劝她的人恶言恶语,两人的这点丑事更是越闹越大,而作为谈论的主人公的女儿,自然也不好受。
小希叫徐某全为幺公,平日里看到也会打招呼,对于自己母亲和幺公的事情,小希起初是不信的,觉得只是别人在瞎说。但在某次周末从学校回家,小希却亲眼目睹两人从卧室里衣衫不整走出来,明眼人都能看出两个人躲在里面干了什么,看到这一幕的小希,显然受到的刺激不少。
4 `( `& d8 k! Z9 x& G1 U不过被女儿撞破,张某仙自然是不愿意承认,便表示两人关系很清白,当时小希并没有说什么,但她已经15岁了,并非什么都不懂,她猜到了一切。回到学校的她,因为这件事情更是害怕不敢面对同学,担心这件事情被人知道,自己也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在这种折磨下,张某仙精神恍惚,而她也给母亲悄悄写过一封信,信里也是劝母亲不要和幺公继续,好好回归家庭。可张某仙看到这封信的反应是愤怒的,在小希再次回家的时候,更是让小希跪下,说她乱说话,会让她写下保证书,承诺以后不再乱说话。 这件事对小希的冲击很大,她不明白,自己明明说的没有错,却被污蔑成了自己乱说乱写。甚至两人越发的放肆起来,更是毫不遮掩两人的关系,小希在这种流言蜚语下,越发的痛苦,她不知道怎么才能挽救母亲。 她本想偷偷将母亲的这件事用信写下来,再寄给在外面打工的父亲和哥哥,不过这封信还没来得及寄出去,便被张某仙发现,因为这件事她还打骂了小希一顿。
小希便再也不敢说过这件事情,可这件事情还是被徐某凯知道,在2005年11月,徐某凯带着儿子准备回家过年,还给家里添置了彩电,想要挽回妻子的心,可效果却不大。 而在正月初一,徐某全家的两头牛突然被毒死,他们自然是怀疑是徐某凯蓄意报复,徐某全更是带着亲戚一群人,开始在徐某凯家里打砸,徐某凯没有计较,但妻子张某仙还是很晚才回来,一回来便开始指责徐某凯,便扬言如果是他毒死的牛,她就作为补偿去跟了徐某全,不然他这个行为必须得坐牢。 可这句话也刺痛了徐某凯的心,他不善言辞,为了这个家不散,哪怕妻子出轨,也努力挽回着,可结果又是什么,尊严一遍遍被践踏,在半夜三点,众人在沉睡之际,夫妻俩又吵了起来,更是发生了争斗。 没等大儿子来得及劝架,在愤怒中徐某凯用钢钎打死了张某仙,还喝了农药打算自杀,在他们闯入后,便看到徐某凯企图拿电线电死自己。而最后尽管他们打了急救电话,可父母还是双双离世,这对于这个家更是沉痛的打击,这样的惨剧留给这双儿女的,更是一辈子难以挥去的阴影。 原本徐某凯打死张某仙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但作为犯罪嫌疑人的他已经死亡,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 而这场悲剧的造成,除了徐某凯的一时冲动,也有张某仙迈出那一步时的一时冲动,大人们的错误却让两个孩子买单。 4 f" ]: ?8 y: k$ b+ l r' D
|